過來人親解憂鬱!與憂友對話 蘇禾3方面做到同理陪伴

5126
陳郁茹 報導
過來人親解憂鬱!與憂友對話  蘇禾3方面做到同理陪伴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肯愛社會服務協會是台灣第1個憂鬱症病友團體,2004年創立至今已幫助超過20萬人次的憂鬱、弱勢族群,甚至於2023年獲得社福界米其林指南之稱的傳善獎肯定。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以憂鬱症過來人的身分表示,「憂鬱症是一個凍結的情緒沒有化解」。整體社會因文化教育關係,民眾已習慣迴避情緒,就像孩童常被家長斥責「不可以哭」、「不能生氣」、「大笑很難看」等話語,日後成人也就習慣隱藏情緒,將心情凍結起來壓抑自己,一旦某天爆發演變成疾病,甚至有衝動性行為時,容易釀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逃避憂鬱症卻越陷越深 轉念從鄰近死亡那刻起


蘇禾描述,他在1999年因工作壓力、情感創傷罹患憂鬱症,當時只覺得自己「怪怪的」,夜晚睡眠品質變差,總是夢魘纏身、睡不著,常常半夜爆吃消夜發洩,導致身材發胖。蘇禾坦言,罹病讓他沒有面子、覺得是個失敗者、工作恐受影響等負面想法交織,因此第一時間不敢面對,也不願讓任何人知道他的困擾,總是裝做很正常的模樣,卻反倒讓疾病越陷越深。


回想當時的情況,蘇禾直言那段時間是最困難、絕望、混亂的時候,內心早已放棄治療,斷定自己得到絕症,總因不知如何面對、解決痛苦而一心求死。但對於 「自己是否想死?」、「死後真的解脫?」卻是存疑的,直到迎來了台灣最大型的災難「921大地震」,他因工作前往災區,在踏入埔里的那刻被災情驚呆了。蘇禾見到崩塌的建築、碎裂的馬路,空氣中瀰漫著強烈的氣息,意識到自己與死亡只有一線之隔,也不禁捫心自問「我不想活嗎?」


加上,蘇禾在災區遇到1名故友,2人以往都是在他國相見,一起前進各種戰爭、飢荒、貧窮現場進行採訪工作,但第1次於台灣相遇。友人第一時間看到他,走過來抱了一下便說,「沒想到我們會在這種情況下碰面!」這句話讓蘇禾腦中瞬間浮現他曾採訪過的受災民眾的面孔,他坦言道,「當時羞愧感湧起心頭,好像上帝打了他一巴掌,告訴他要活在世上是多麼不容易!」後來蘇禾便在街頭向上帝禱告說,「如果憂鬱症是祢給我的,請祢不要輕易的拿走,但請祢陪我走過。」就是這個禱告,讓他從求死到求生,開始有動力去治療疾病。


關懷憂鬱症不容易 從3面向著手才不易迷路


肯愛協會的起步是從醫院等候室開始,蘇禾表示,當時看診總要等待1、2個小時,久而久之病人間眼熟了便開始聊天,話題常聚焦在看診過程、服用的藥物等治療方面,為了能分享經驗給更多病友,他們便開始整理治療方法。加上台灣當時關懷憂鬱症的社福資源稀少,對於患者來說會捉老鼠的都是好貓,如果藥物、心理學可以幫助病情,何不嘗試看看,在這情形下開啟了肯愛的第一步。


蘇禾提到,肯愛協會服務的對象除了本身有情緒困難者,也很多是他們身邊的親友,因此簡稱為這群人為「憂友」。且協會還認養240個憂鬱症家庭,他們共有特點正是貧窮、年長、具身心疾患的弱勢族群,儘管面對每種族群所需要對話與關懷方式都不同,卻脫離不了3個原則。


▸同理客觀的陪伴,卻不能被你的情緒拉走:陪伴憂友時需要保有客觀的理智,一腳要能踩到憂友身邊感受、同理,一腳要能採在自己心上穩住自己。同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當1個人處於負面情緒時,陪伴者要如何安心陪他進入這個黑暗的森林,自己卻不迷路,這是需要訓練的。


▸找到適合的傾聽方式:光傾聽與陪伴背後是有極大的智慧,尤其與憂友越親密的人難度越大。當在傾聽當下,如何不會邊聽邊嚇到,又能很專注於整個陪伴過程,情緒不受影響的接迎憂友的話,再把憂友接出黑暗面。其實所有的陪伴方式沒有對錯、無關好壞都要實驗才知道適不適合,最重要的是一起想辦法找到治療的同盟。


▸了解憂鬱症的特性:憂鬱症會有主觀性、複雜性、多變性。憂鬱症是主觀表達、主觀感受的疾病現象,因此要予以尊重,不能說你這樣的感覺不對。其次,憂鬱症的複雜性讓人在生理、心理、行為上都會有認知困境,因此需要符合疾病需求採取多元治療、醫養合一。最後,憂鬱症的多變性讓患者從潛伏期、觸病期到發展期,病情一直在變化,除了患者自己外,也需要家人、朋友、同事等在家庭、學校及社會的關懷中找到出路。


「每1個個案都是我的老師!」蘇禾坦言,自己這些年和憂友相處的經驗裡,從陪伴個案的過程中,彷彿經歷他們奮鬥的故事,也許是挫敗,也許找到療癒的希望,透過彼此交流、共學常常切磋出新的火花。儘管他也坦承,關懷的過程中無力感與無助感是日常,畢竟生活中總有各種情緒,只是他在歷經不同學習過程後已能接納這些日常,陪著個案體會這些感受,學會「同理」這道課題。


 治療心態過猶不及 給足自己療癒身心的時間


對於患者來說,憂鬱症猶如迷宮般複雜,「痊癒」2字反倒成為迷思,總擔心自己沒有痊癒的一天。而蘇禾分享道曾經陪伴1名憂友個案,病情很嚴重,處於會突發手抖、隨時失去意識的轉化症階段,甚至還發展到知覺失調,開始有幻聽、幻想甚至第2人格,後來他陪著個案走過病情,如今當事人已康復,也結婚生孩子有著幸福的家庭,事實證明這麼困難的精神疾患是能痊癒的!


對抗憂鬱症,求好心切的心態人人都有,蘇禾鼓勵大家,治療一定有快有慢,最重要的是學習保持心態面對這段過程。當身心無法承受壓力時一定需要方式減緩,再來好好面對自己的創傷並進行療癒,最後讓心靈能夠平靜安定下來,從各種治療方式中找到自己的療癒地圖,康復後身體才能重新再出發。


最後,關於病友該如何面對憂鬱症汙名化,蘇禾提到,以前出去演講曾遇過身材魁武的長輩,站起來用台語說,「憂鬱症就是瘋病、神經病!」大家得理解每個人的成長教育背景不同,有時或許不一定有力量可以改變他的思維。但建議這時應該拉回來對照自己,如何在汙名化現象中找到自處、安身的方式。就像當身體免疫力滿分時就不容易感冒,而心理免疫力夠強時就不會陷入這些憂鬱困擾,因此呼籲大家要鍛鍊身體、心理;練一個能讓心靈平安的環境,面對汙名及瓶頸時才能找到自己腳下的力量。


# 首圖來源/肯愛協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化粧品管理新制7月上路 防曬乳、染髮劑均歸類化粧品
▸眩暈耳鳴同時出現?醫揪常見病因 末梢血循不良恐禍首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