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內向的宇杰,上了大學後,並未參加社團,也很少與同學互動,下課後就回到宿舍,上網玩連線遊戲,與網友們一起破關、聊天、找秘笈,現實生活中朋友不多,但網路世界裡卻能獲得許多肯定。
大一下學期,幾乎天天上網玩到半夜,隔天起不來,上課當然遲到,跟同學互動聊天頻率越來越少。因為每夜上網,睡眠飲食不正常,無精打采,成績也跟不上,家長收到學校二一通知書時,才驚覺兒子不對勁。
宇杰自己也覺得生活沒意義、沒有重心,心情不好時,只能上網發洩情緒,但在網路上,也會跟其他網友意見不和,吵架筆戰,情緒更糟,覺得沒有人了解自己,情緒低落憂鬱,不知道該怎麼辦。
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今年6月19日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列入新版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11)中,正式將俗稱的「電玩成癮」列為成癮行為之一,且提供3大判斷標準:(一)對於玩遊戲失去控制。(二)將電玩遊戲優先於日常事務。(三)即使因此造成負面結果,卻仍持續增加打電玩的時間。上述的成癮指標連續出現12個月,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家庭關係、社交、學業、工作,就可能被診斷為成癮,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也可縮短。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葉俞均表示,宇杰就是「電玩失調症」典型個案,長期沉溺於網路電玩世界,無法控制自我行為,讓電玩遊戲完全支配生活,出現躁動不安、憂鬱等情緒障礙,無法承擔該有的社會角色、社交活動不足。
臨床顯示,「電玩失調症」以青少年居多,通常出現拒學、社交障礙或暴力行為等嚴重情況,家人意識到問題嚴重,才帶來精神科求診,進一步檢查發現,主掌情緒及衝動控制的大腦前額葉、杏仁核等部位均已受損。
如何避免網路成癮?葉俞均建議,培養休閒娛樂活動,例如打球或跑步。增加人際互動機會,常參加家人、同學、同事之間的聚會。每晚睡前習慣性的規劃隔天應作事務的日程安排。如果自覺難以控制,情緒受到影響,就應該尋求精神科、心智科等專業醫師的協助,在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行為療法,來戒除電玩網路之癮,在網路與現實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點。
▲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今年6月19日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列入新版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11)中。(圖/健康傳媒製作)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