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中樞神經監視器 降低缺血性中風危險

2570
【NOW健康 黃靖芳/台北報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麻醉科主任郭奇坤
▲不過,這種監測方式無法直接提供腦部氧合狀態,而腦細胞的正常運作非常依賴足夠血氧供應,一旦短時間的腦部缺氧,就足以引起極嚴重的後遺症,如:缺血性中風。

「全身麻醉後會不會影響腦部功能?會不會醒不過來?」臨床上,還是有很多病人在術前麻醉訪視時,緊張地詢問麻醉醫師這樣的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麻醉科主任郭奇坤表示,腦部是人類生理中樞,也是全身麻醉藥物作用的標的器官,手術過程中,如配合神經監視器,就能降低缺血性中風危險。

郭奇坤指出,越來越多心血管及腦部疾病患者,手術時都必須接受全身麻醉,麻醉風險當然隨之增加。傳統上,麻醉中的腦部監測方式多是麻醉醫師經由血壓監測,間接計算腦部血液灌注壓力,也就是多仰賴經驗判斷腦部灌流是否足夠。

不過,這種監測方式無法直接提供腦部氧合狀態,而腦細胞的正常運作非常依賴足夠血氧供應,一旦短時間的腦部缺氧,就足以引起極嚴重的後遺症,如:缺血性中風。

正因如此,如果能在麻醉過程中,以連續、即時、非侵入性等方式監測腦部的血氧供應狀態,就顯得相當重要。但大部分的麻醉監測儀器,著重在心、肺功能的監測,用在中樞神經的麻醉監視器,相對少見。

郭奇坤說,國外對於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的研究已有二、三十年,引進國內且實際應用於臨床,則是近十年的事。目前應用方式是使用近紅外線,透過貼在病患兩側前額特定的專用貼片,持續測量腦部皮層氧氣飽和度的參數。

郭奇坤解釋,含氧血紅素、缺氧血紅素對不同波長的近紅外線有不同吸收能力,只要計算其被吸收分率,就可以約略算出含氧血紅素及缺氧血紅素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醫師能在短時間內,測得左右兩側大腦皮層的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

只要麻醉前事先取得病人的基準值,依此基準值訂出危險值,手術過程中,便可以此觀察及比較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變化,並及早做相關處置。

郭奇坤指出,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不管是針對需體外循環的重大手術,或高危險病人的手術,在麻醉及手術過程中,使用這種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確實可以減少腦部神經傷害,避免發生缺血性中風,以及術後認知異常的發生率。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