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都沒想到後來居然會在產房大出血,連小朋友的臉都沒看到,當場就昏迷送往急診住院。」干小姐回想起10年前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經歷,至今仍餘悸猶存。
當時懷著第三胎的她,在孕期約6、7個月時,出現明顯喘咳、疲倦、水腫等情形,雖有向婦產科醫師反應這些之前懷孕都不曾出現的症狀,但醫師當時僅認為是因懷孕壓迫到橫膈膜,沒有做進一步檢查;後來干小姐在產房大出血送往急診,住院後也找不到原因,狀況每況愈下,直到再度轉診至台大醫院,胸腔科醫師才確診是罹患了罕見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
「肺高壓」是指當流經肺部血管的血壓過高的情形,其中因肺動脈血管阻力增加,造成右側心臟過度負荷的則屬於「肺動脈高壓」。其依致病原因可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通常病因不明,被列為罕見疾病之一,平均每百萬人僅有6到10人罹病,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的2倍,罹病高峰年齡為40到50歲;續發性成因則與許多疾病相關,其中結締組織疾病與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為較常見好發肺動脈高壓的高危險族群。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醫師表示,肺動脈高壓患者在初期的症狀與其他疾病類似,例如出現喘不過氣、呼吸困難、慢性疲倦、胸痛、頭暈、乾咳、水腫等情形,嚴重時甚至連從事很輕度的活動也可能造成昏倒、脈搏過快、咳血、唇色變藍的狀況,所以肺動脈高壓在國際上又稱為「藍唇病」。
不過,林俊立醫師補充,肺動脈高壓有「三多」,分別是「病因多元」、「症狀多樣」以及「確診多時」,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可能會引發脈動脈高壓的疾病多元,且症狀多樣、特異性不高,所以導致患者平均確診時間竟須長達2到3年,所以更須仰賴專科醫師的臨床經驗與專業判斷,才能及早做出正確的診斷。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醫師說明,早年肺動脈高壓無專屬治療藥物時,死亡率極高,5年存活率僅36%,比許多癌症存活率都低許多,因此又被稱為「心臟的癌症」。所幸近20年來已有不少肺動脈高壓專屬藥物被研發出來,患者只要早期被診斷且積極接受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病情,緩解症狀,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
干小姐確診後積極配合醫囑用藥,從剛開始走進家門口短短2、3公尺的路要走10分鐘、無法爬樓梯,到現在恢復到日常生活、做家事無虞,可接送女兒上下學,雖然還是無法從事劇烈運動,但干小姐已經很珍惜現在的康復成果。若民眾出現相關症狀,應提高警覺,儘快至相關專科就診,若為續發高危險族群,更應有定期回診、接受心肺功能評估的認知,當自覺性提高時,便能及早診斷及治療。
》》立即加入【NOW健康/健康傳媒】FB粉絲團,掌握健康資訊零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