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性貧血不可不慎 當心隱藏致命風險

2149
【NOW健康 夏亞凡/綜合報導】
左起:郭克林醫師、張阿嬤女兒、張阿嬤、黃秋錦副院長、陳鴻鈞理事長。
▲腎性貧血的臨床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心悸、心絞痛、臉色蒼白、疲勞等。
fiogf49gjkf0d

老覺得頭昏、疲倦、喘不過氣?若加上腎功能底下,當心是腎性貧血!年近百歲的張阿嬤,6年多前開始三不五時感覺頭暈、心臟亂跳、疲倦、站不穩的情形,甚至還在浴室跌倒,摔斷了大腿骨。家人原以為張阿嬤只是年邁虛弱,但經檢查發現,阿嬤不僅腎功能異常,還連帶影響造血功能,引起嚴重腎性貧血。

之後,張阿嬤以自費方式使用補血針(紅血球生成素)提升造血能力,3個月後,症狀及生活品質都明顯獲得改善,目前仍固定每個月回診,至今已持續治療5年。現在阿嬤活力十足,食慾好到可以吃一大碗飯,女兒也表示看到媽媽這麼爽朗、健康,心中負擔減輕許多。

據統計,台灣罹患腎病人數高達200萬以上,末期腎臟病人數、發病率更是世界第一。腎臟功能損壞,以致紅血球生成素缺乏引起貧血,使腎性貧血成為慢性腎臟病患常見的併發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秋錦指出,腎功能越差,貧血的機會就越高,當血色素男性於13 g/dL 、女性低於12 g/dL便是腎性貧血。

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末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貧血比例相當高,到第5期更高達九成以上,且約半數屬重度貧血。腎性貧血的臨床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心悸、心絞痛、臉色蒼白、疲勞等。這些症狀除影響生活品質,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降低外,也會引發心血管併發症,讓死亡風險增高。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陳鴻鈞說明,腎臟受損者可以給予俗稱「補血針」的紅血球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生成素依時效分短、中、長共3種,注射頻率分別是每周3次、每周1次、每月1到2次,可視患者需求,調整施打頻率。

自去年(104)年12月起,若為第5期腎臟病、血色素低於9 g/dL的腎臟病友,健保可給付紅血球生成素治療;也就是說,約有半數的第5期腎臟病友符合健保給付資格,且長效及短效均有給付,可供醫療選擇。

提醒民眾,及早治療腎性貧血不僅能延緩腎臟惡化,也能延後開始洗腎的時間。第3期後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建議每1至3個月檢查1次血色素,並定期回診追蹤,保持穩定的血色素數值,切勿輕易嘗試網路流傳補血偏方、藥方,以免讓腎功能更加惡化。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