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
換人工關節竟染蜂窩性組織炎! 植入這物有效控制感染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796依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年約有1萬5千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年齡分布在60至70歲,林宗立醫師指出,人工膝關節置換是老年人普遍且成熟的手術,成功率極高,但偶爾還是會有術後感染的可能性,發生率約1%;發生感染主要症狀包括膝關節疼痛、傷口紅腫、竇道化膿及蜂窩性組織炎久病不癒等,若延遲正確治療造成必須反覆手術與拔除人工關節,嚴重者導致關節功能永久喪失。 -
關節重建新領域陳健煜醫師 AI機器手臂精準醫療新紀元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108「住院醫師時期是在老師引導下,逐漸對骨科產生興趣,雖然在骨科的學習成長是一段很辛苦的過程,但也因為有興趣、有熱誠,才能夠一路走到現在。」陳健煜說,骨科與其他科別不同,有些方面類似建築師,要懂得生物力學;有些方面又要像藝術家,需懂得把人工關節做得完美穩固、好用及耐用。 -
長者最怕骨刺、骨鬆和關節炎 醫:從日常預防保養做起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572若要預防骨刺發生,應避免長時間重複性地使用關節,定期休息、適度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重,避免體重過重對關節產生額外的壓力,必要時使用支撐性工具,如鞋墊、護具等,可減少關節的壓力,藉此減少骨刺的發生;倘若出現骨刺,常見疼痛不適感、腫脹或活動範圍受限等,依據診斷結果可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止痛藥或其他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疼痛,也可以透過物理治療幫助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嚴重者則可能需要透過手術切除骨刺,以修復受損的關節組織。 -
50歲以上近5成患退化性關節炎 換人工關節非唯一解方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313許多老人家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可能會出現膝關節疼痛、僵硬、變形等症狀,除了活動受限,走路時下肢也會不時感到疼痛,即便經過復健及服用口服藥止痛,效果仍然有限,許多人聽見醫師建議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心裡難免會怕怕的,擔心術後成效。醫師提醒,術前應多聽第2意見,經過醫師評估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療方式。 -
難行走到健步如飛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通「電」大幅減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966為了找到更有效且更無副作用的方法,搜尋了資料文獻,發現定頻微電流(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FSM)治療,對於術後傷口的腫脹及止痛有很大的治療效果,而且能夠很快緩解發炎因子的生成,因此將此治療方式用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發現有很大的功效。 -
發生退化性關節炎 一定要動手術嗎?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4449隨著時間推進人體的老化,膝關節軟骨也逐漸退化磨損,許多中老年人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台灣每10個70歲以上的長者,就有7個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雖然並不會馬上致命,但疼痛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
40歲以後 退化性關節炎會找上我嗎?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726620、30歲時跑跑跳跳,如果偶爾感到膝蓋不適,多半認為是運動傷害,然而過了40歲,一旦出現膝蓋問題,譬如痠痛、卡卡的不適感、上下樓梯使不上力,許多人便會懷疑自己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 -
老翁膝蓋疼痛治不好 自發性骨壞死是元凶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848邱仕德醫生指出,此病發生原因不明,可能為類固醇、酒精、早期膝蓋受傷致使血管及軟骨損傷、骨質疏鬆,或軟骨下功能不全的骨折所引起。特別的是,早期X光檢查可能看不出明顯變化,因此很難判讀,在後期則能看出內側膝蓋關節軟骨下的影像改變,再透過核磁共振確認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