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吃止痛藥恐留洗腎禍根! 急性腎損傷8年轉慢性腎病

3434
陳敬哲 報導
台大研究團隊
▲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林水龍(右三)與金山分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鈺翔(左四),耗時10多年研究發現,急性腎損傷轉變慢性腎臟病原因。(攝影/陳敬哲)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擅自吃止痛藥或中草藥,發現尿液異常或雙腳水腫,未馬上就醫檢查,小心埋下永久洗腎禍根!台大醫院研究發現,人體一旦發生急性腎損傷,腎臟肌纖維母細胞數量顯著增加,即便當下腎功能恢復正常,8年後確診慢性腎臟病機率竟有8成,實驗發現治療癌症去甲基化藥物,可阻止轉化慢性腎臟病過程。


急性腎損傷 8年後有8成發生慢性腎病風險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鈺翔表示,腎臟血管周邊細胞平時能穩定血管運作,當急性腎損傷出現,腎臟血管周邊細胞受到刺激,會轉化成肌纖維母細胞,作用在於圍堵傷害破損,但在腎臟狀況慢慢恢復,肌纖維母細胞數量應該要下降,血管周邊細胞也要回到正常作用,但仍有20 %血管周邊細胞異常。


周鈺翔持續說明,當腎臟恢復正常功能,不需要大量肌纖維母細胞作用,但仍有20%血管周邊細胞,持續著肌纖維母細胞功能,類似皮膚受傷出現疤痕,沒有皮膚實際功能,肌纖維母細胞會持續在腎臟血管製造出「疤痕」,導致腎臟慢慢硬化,最終導致慢性腎臟病發生,很可能演變成需要洗腎或透析治療。


即時給予甲基藥物 大幅降低腎臟病轉慢性風險


周鈺翔補充,研究團隊發現誘發血管周邊細胞轉化,包含Ybx2在內有4個轉錄因子,原則上在急性腎損傷過後,血管周邊細胞應該要恢復原有作用,但是20%轉化血管周邊細胞反而變成慢性腎臟病因子,如果即時用去甲基藥物治療,可以阻止相關作用,不讓慢性腎臟病發生風險增加。


周鈺翔也說,藉由動物實驗發現,在14天內給予急性腎損傷動物去甲基藥物,可以觀察到明顯狀況明顯不同,降低演變慢性腎臟病風險,研究成果獲得國際認可,刊登在國際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中,實際用於人體治療,可能仍需要數年人體試驗,目前無法投入治療。


急性腎損傷臨床不少見 擅自吃止痛藥發生機率高


周鈺翔另外提到,臨床上急性腎損傷不算少見,急性休克或大量失血,在血液無法充足提供腎臟狀況下,都有可能發生急性腎損傷。另外,須要洗腎治療的重症病患,例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即便腎臟功能恢復正常,未來發生慢性腎臟病風險也很高,需要長期追蹤,定期回診確認腎臟狀況。


另一方面周鈺翔提醒,部分民眾會吃非類固醇止痛藥,由於對於腎臟有負擔,如果沒有依照醫師指示,自行任意服用,就很可能發生急性腎損傷,另外,如果觀察到自己雙腳異常水腫或尿蛋白異常,尿液容易起泡,甚至發現尿液帶血,都有可能是急性腎損傷病徵,一定要盡快找醫師檢查,確認下一步處置。


更多NOW健康報導
▸雷射撫平歲月痕跡再進化 脈衝時間從奈秒到皮秒快千倍
▸毛小孩中暑因為毛太長? 獸醫師:關鍵在於鼻子長短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