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中的孩子如果手腳膝蓋關節常紅腫疼痛,切莫輕忽,當心可能罹患「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一名國中男生因發燒,全身關節紅腫,全身像刀割,連拿筆、吃飯都成問題,就醫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偏高,排除感染與惡性腫瘤等因素後,確診為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向健保局申請生物製劑,使用一、二個月後,病情才獲得控制。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葉國偉醫師表示,台灣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的發生率為每1萬名孩童有3.8人,盛行率為每10萬人有19.5人,每年約800多人在國內醫院定期追蹤治療。臨床從1歲多的幼兒到高中生都有,高峰期發生在 11至15歲。
葉國偉醫師說明,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的主要症狀為慢性、持續的關節紅腫熱痛與晨僵,最常出現在膝蓋、腳踝、手腕,症狀通常超過6週。病人可能是單一的關節發炎,也可能是多個關節的發炎、破壞。
一般來說,幼童罹患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時,並不會出現發燒,但是其中一類的系統性全身性關節炎,則以發燒不退為典型的表現。嚴重的病患甚至可能合併葡萄膜炎,視力破壞,有失明風險。
葉國偉醫師指出,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手腳紅腫,很少會聯想到關節慢性發炎,大多以為是扭傷或撞傷等運動傷害,而先帶孩子去國術館推拿,使用中草藥。因為未及早治療,反而造成關節組織持續發炎與破壞。
部分家長以為孩子成長痛,而放著沒管。其實成長痛不會紅腫熱痛,且多發生在晚上,時間也不長,但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除了關節腫痛之外,還有早上起床時會特別僵硬的「晨僵」特色。
葉國偉醫師提醒,國內家長普遍對「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這個疾病很陌生,且當孩子出現症狀時,雖然擔憂,卻不曉得這是自體免疫疾病,應尋求兒童過敏免疫氣喘風濕科。因此拖了幾個月、甚至半年才確診的患者不在少數。
葉國偉醫師表示,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越早診斷治療,越能良好控制,預後較佳,約8、9成控制良好,不需要藥物。治療上第一線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與疾病修飾藥物,若控制不佳,可申請生物製劑,但需事前審查。
▲葉國偉醫師說明,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的主要症狀為慢性、持續的關節紅腫熱痛與晨僵,最常出現在膝蓋、腳踝、手腕,症狀通常超過6週。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