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 治療新契機

1260
【文/翁孟玉(成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

僵直性脊椎炎 治療新契機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異常,慢性的發炎疾病,主要侵犯關節肌腱、韌帶接骨點,也可能合併關節外的侵犯,如虹彩炎。好發於20至40歲的男性,女性也可能得病,病例較少。台灣的盛行率約人口0.1- 0.4%,即1000人有1-4 人會得此病,以此推估,國內約有五萬至六萬名患者,顯示僵直性脊椎炎並不少見,卻常被輕忽了。

  病因不完全瞭解,與遺傳HLA-B27有密切關係,以及其他因素導致疾病發生。若父親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小孩得此病之機會約為10%。僵直性脊椎炎為多基因及多種環境因素所引發。

  症狀為慢性發炎性下背痛,典型表現為清晨起床,下背晨間僵硬,大於30分,半夜或清晨下背痛,常干擾病患睡眠;僵硬疼痛在適當運動後減輕,休息反而加重。約1/3病人有下肢不對稱關節炎,20%病患會有接骨點發炎疼痛,通常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治療反應頗佳。25%的病人會出現葡萄膜炎與虹彩炎,症狀為眼睛紅腫、視力模糊。病程嚴重及控制不良者,晚期會因脊椎黏合,形成竹節背,造成駝背、畸型、甚至發生脊椎骨折。

僵直性脊椎炎的診斷是靠病史、臨床症狀、理學檢查及X光攝影,綜合判斷。目前普遍認定的診斷標準,包括:

  1.下背痛及僵硬,休息無法減輕,達3個月以上

  2.腰椎運動範圍受限 - 腰椎的前曲、後伸及側彎三方面運動受限

  3.擴胸範圍受限 - 擴胸範圍小於2.5公分

  4.X光有雙側二級或單側三級以上之薦腸關節炎

  若以上第4點再加上1~3中任何一點,便可確定診斷。

  治療目的在於症狀控制、提高生活品質、並預防關節變形的發生。包括非藥物及藥物治療,非藥物的治療為復健,復健在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很重要,游泳、伸展操對減輕疼痛、保持脊椎柔軟度皆有幫助。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發生骨折。

藥物治療:

  1.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主要抑制發炎、減輕症狀,反應佳,如果症狀明顯且持續時,需長期服用。症狀偶爾發作的病人,可視情況服用。

  2.免疫調節藥物:「磺胺匹林」Sulfasalazine最常被使用,但研究結果顯示只對僵直性脊椎炎合併周邊關節炎者最有效。

  3.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針對嚴重型僵直性脊椎炎,如上述藥物皆無法控制,此藥可以說是患者的治療新契機。目前台灣有恩博 (Etanercept)和復邁 (Adalimumab) 兩者可使用,皆皮下注射,前者每週2次,復邁兩週注射一次。效果快又好,副作用為感染,尤其是結核菌的再活化。

  4.外科手術:脊椎嚴重變形的病人,可以考慮手術矯正。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輕者以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可有效控制,嚴重者也有抗腫瘤壞死因子可以治療,健保目前也都予以給付,這醫療和保險的新進展,可以說是僵直性脊椎炎治療的新契機,病友應遵循醫囑,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助於改善病程並增進生活品質。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