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常常會問到:類風濕性關節炎何時要復健? 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炎性的問題,主要治療仍須靠藥物,但是適時的復健在治療上也有其重要的角色。
第一是透過物理治療,包括使用冷、熱、水、電療等方式,以及經由職能治療製作休息性的副木,來固定、保護發炎的關節,以緩解症狀、減輕疼痛;第二是透過運動治療,維護關節的活動性與訓練肌肉力量及耐力,以及針對下肢關節攣縮、疼痛、肌肉萎縮無力的病患,利用拐杖、矯治裝具等輔具進行步行訓練;第三是透過職能治療,針對病患受侵犯,活動度受限、無力的關節,依其日常生活所需,設計各種輔助用具,使他們能善用現有的關節活動能力,減少對發炎關節的壓力及傷害,降低所須消耗的體力和能量,改善日常生活品質,達到最大的獨立生活功能。
依據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的病程及疾病期,選擇適當的復健治療方式:
急性期
急性期應聽從醫師的指示,以藥物控制為主,有發炎的關節要作適當的休息,甚至可以利用副木、支架等休息式輔具固定有症狀的關節。為防止關節攣縮,小心從事主動輔助性運動。針對嚴重腫痛的關節,可以配合物理治療,以冷療為主,包括冰敷法、浸泡法、冰塊按摩法及噴霧法,每次5~20分鐘不等,每天2~3次,可暫時止痛消腫。但因冷療易帶來關節僵硬感,所以通常在冷療後視情況再浸泡溫水,以使關節鬆緩。另外要注意,冷療時間不可以過長,以免延緩受傷組織的痊癒時間,甚至造成凍瘡。而針對腫痛的關節附近的肌肉痙攣與疼痛,也可以用冷療、熱療或肌肉按摩來改善。
亞急性期
此期關節發炎的情形緩和下來,鼓勵關節作主動輔助性運動,而肌肉強化運動則先以等長收縮開始,但運動量與時間不宜過度,以不引起疼痛為原則,再逐漸增加運動量與活動範圍。物理治療由冷療逐漸轉為熱療與水療。熱療可以減輕疼痛及肌肉痙攣,使關節更容易活動,常見的方式包括有熱敷包、熱水袋、電毯、石蠟熱療法、熱水浴、蒸氣浴、紅外線、超音波、短波與微波等,有些簡易的方式可以在家中執行。至於水療則具有止痛、放鬆肌肉、解除痙攣及攣縮與矯正關節變形的效果,水療在慢性關節炎應用最廣泛,特別是溫水(34~38度)或熱水(超過38度),溫泉療法也包括在內。水療簡單如家中的浴缸,公共的SPA亦屬之,醫療院所可提供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治療池。治療時間與水溫的高低反比,一般而言,治療時間約在30分鐘上下,若您有心肺功能的問題,必須避免過長的治療時間。
慢性關節炎
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長期慢性關節發炎而發生關節攣縮與關節變形,造成生活與工作上的困難,除了沿用冷、熱、水療等物理治療,並必須加強運動治療,由主動輔助性運動進展到主動性運動,運動治療可在熱療後進行。運動治療包括有:
1. 伸展運動:伸展全身各大肌肉與關節,可避免關節的攣縮,並增強肌力。每週至少2至3次,若能做到每日1次更佳。每次伸展須將肌肉拉至緊繃為止,但以不引起疼痛為原則。每次須維持15至30秒,重覆2至4次。
2. 肌力強化運動:移動肌肉對抗阻力,可改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建議由等長運動進展到等張運動,每週做2至3次,不宜天天做。運動的強度以不引起肌肉疲勞為原則,慢慢增強。依自己的能力,每次可重覆3至20次不等。訓練的肌肉包括全身各大肌肉群。
3. 心肺耐力或有氧運動(Aerobic conditioning):若狀況良好,可從事促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如健行、慢跑、自行車、游泳等。建議每週3至5次,每次20至60分鐘,每次運動至自己覺得稍喘或普通喘的程度。而其中以游泳是最好的運動,因為水的浮力不會加重關節的負擔,可以使全身的關節、肌肉得到充分的活動。
4. 步行訓練:針對下肢關節攣縮變形與疼痛或肌肉萎縮無力,而無法站立或步行者。
步行訓練主要包括三個部份:
1. 使用步行輔助器:包括助行器、單腳手杖、三腳手杖、四腳手杖、前臂拐杖、腋下拐杖等。承重力以步行器最大,而手杖最小,但愈穩定的輔器愈笨重,操作較不方便,若地面不平整或上下樓梯則使用困難,也不安全。隨著病人狀況的改進,由承重力大者慢慢改為重力小者。步行輔助器的選擇,除了考慮承重力,另外要視上肢的狀況,助行器的操作必須雙手併用,而手杖的使用必須上肢有一定的肌力。
2. 以水療或支架來矯正關節的變形或攣縮:當雙側上肢有使用步行輔助器的困難時,考慮於水中行走,並調整水的深度來調節下肢的負重,而使用溫水或溫泉水,更具有熱療的效果。若病人無法荷重,完全無法行走,可考慮穿上承重式下肢支架進行步行訓練。
3. 肌力訓練:以砂包、磅錘或其他機械式的阻抗運動來完成。
最後是進行職能治療,有些關節的變形雖不可逆,但是正確的使用方式仍可將其功能發揮到最大,而針對已變形或變形中的關節,製作矯正性副木,也可預防及矯正關節,防止變形的惡化。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好侵犯上肢,尤其是手與腕部關節,因此常會影響日常生活活動。所以關節炎的治療絕不僅止於藥物的使用,生活習慣的調整,輔助用具的使用,甚至居家環境的改善,都可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品質。
職能治療除了利用治療性活動,教導病患維持或增加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及耐力外,還包括有:
(1) 製作適當的副木,以保護發炎關節,進一步矯治或防止關節變形:
1. 常見的手部變形 2. 常見的休息性及矯正性副木
(2) 教導病患調整生活習慣及關節保護的方法:
1. 病人由臥姿到起立坐下的轉換,速度要慢,以避免因平衡不佳而跌倒。
2. 注意關節的保護,避免做一些加速關節變形的動作 (如:以手指扭動瓶蓋會加速手指關節向尾指方向側向變形,應以手掌加以壓力來扭動瓶蓋,或利用輔具來操作)
3. 儘量使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來取代手指小關節做事,不應用手指長時間提取重物 (如:以肩背式袋子來取代手提包),若不得已須用小關節做事,可以增加接觸面積,利用加大、加粗、加長握柄來做。
4. 避免關節長時間重覆同樣的動作過久 (如:少做編織類的活動),尤其是必須花大力氣的活動 (如:用重鎚釘釘子)。
5. 不提重物,可以儘量多用其他替代方式 (如:買菜須採購大量食物時,可以利用手推車來置放及移動)
6. 重量多讓幾個關節分擔,不應以單手抓握或提取重物 (如:雙手一起舉杯喝水,雙手一起端捧物品)
(3) 提供適當的輔助用具,來代替已減少的關節角度及肌肉力量,以增進日常生活功能,提昇患者自我照顧的獨立性。舉例如下:
1. 針對手部關節嚴重變形或攣縮者,可將湯匙、筆桿、鑰匙或牙刷加粗以方便抓握。
2. 手部關節活動度受限,無法梳頭、洗頭、洗澡、洗背,甚至腰部無法彎下,下肢無法蹲下或抬舉以致無法清洗腳部,即可使用長柄或特殊彎角造型的的梳子或刷子來輔助他們達到這些功能。而無法穿脫鞋子、襪子,也可藉由特殊的穿脫鞋襪輔助用具來完成。
3. 對於手部無法抬舉拿取高處或遠處的物品,或是不便彎腰撿拾地上或桌下的東西,可以使用特製的長柄夾來夾取,不但可藉此輕易的達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