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盈醫師表示,標靶藥物能瞄準癌細胞進行攻擊,對正常細胞傷害較小,逐漸成為目前醫界抗癌治療的利器。
個人化基因檢測,抗癌更精準。38歲孫先生多年前確診罹患肺腺癌,手術切除一年半後竟復發,轉移到骨骼,歷經6個化療療程仍無法控制住。後來接受一系列的基因檢測,發現腫瘤具有ROS1轉位突變,立即給予ROS1酪胺酸激酶的抑制劑,不到2個月腫瘤縮小,重燃一線生機。
台北榮總癌症研究團隊於2012年成立「癌症基因體實驗室」,執行「癌症標靶藥物突變位點檢測」產學合作計畫,成功建立以「次世代高通量基因定序技術,做為個人化癌症基因伴隨式診斷的平台,提供癌友精準醫療服務。
台北榮總病理檢驗部分子病理科主任周德盈醫師表示,標靶藥物能瞄準癌細胞進行攻擊,降低噁心、嘔吐或掉髮等副作用,對正常細胞傷害較小,逐漸成為目前醫界抗癌治療的利器。
不過,癌細胞隨病情發展,常產生突變,若沒有選擇適當的標靶藥物治療,不僅效果不彰,也延誤了寶貴的治療時機。為避免無效治療,且能大幅提升抗癌療效,個人化基因檢測應運而生。
周德盈說,透過個人化基因檢測可協助主治醫師,在治療前取得病患癌細胞特有的「生物標記」基因資訊,進而精準用藥。若有換藥需求,能提早獲得完整資訊,還可做為預後復發風險的參考。許多癌症患者幾經各種療法無效,後來靠著個人化基因檢測救回一命。
一名患者確診支氣管腺樣囊性癌,術後腫瘤復發,歷經開刀切肺、放療、冷凍療法及化療,皆無法阻止病情惡化。直至接受個人化基因檢測,發現腫瘤PIK3CA突變,立即給予相關標靶藥物治療,才阻止腫瘤進一步擴散。
周德盈強調,個人化基因檢測報告非坊間一般研究型報告,未來可提供非小細胞肺癌、大腸直腸癌、全面性用藥評估、免疫治療用藥評估、放化療成效預測、腫瘤罹患機率檢測等參考,有助提升標靶藥物有效反應率,大幅改善病患生活品質及存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