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五成RA病友不遵從醫囑 其中二成故意不服藥

1118
【NOW健康 吳孟瑤/台北報導】
遵循醫囑按時服藥RA病友圓夢不難任
▲林孝義主任(右二)、張玲瑗理事長(右三)與病友們合照。(圖/公關照片)

「到底為什麼是我?我不甘心!」65歲的范女士,平常最大的興趣就是編織毛衣,家中老小的毛衣都是由她一手包辦,但30年前,范女士開始時常感到全身疼痛,到處求神問卜未果,後來連手指關節也開始疼痛不已,再也無法為心愛的家人編織毛衣。

就醫後,范女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由於心裡畏懼,范女士起初並沒有接受正規治療,反而另尋偏方、藉由信仰尋求慰藉,因此延誤治療。直到10年前,因為關節疼痛實在痛不欲生,才又回到門診治療,但為時已晚,范女士的關節已變形,確診為中重度的RA患者,在申請生物製劑治療2年後,病情才趨於穩定。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兼一般內科主任林孝義表示,根據最新研究,有超過5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不按時服藥,而其中更高達2成以上是「故意」不吃藥,主要是因為不相信治療,或是對疾病有較高的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因此故意不遵從醫師指示服藥。

林孝義指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強調「達標治療(Treat to Target, T2T)」,也就是在治療過程中,每1到3個月以DAS28(Disease Activity Score)來評估疾病活動度,藉此調整治療策略或用藥,抑制病程進展,及避免骨骼破壞和失能等不可逆的傷害,直到達成治療目標。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選擇上也相當多元,像是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等,其中健保給付的小分子口服標靶藥在台灣也已經累積許多使用經驗,除了用藥方便,適合經常出差、旅遊的病友,也是害怕打針的「恐針」病友們之褔音。

林孝義強調,過去許多病友都有錯誤的迷思,認為關節不痛就代表發炎的症狀被抑制,因此擅自停藥、減藥,但反而在無形之中讓關節漸漸被破壞,甚至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且持續治療的疾病,建議病友們應積極與主治醫師溝通及配合,按時服藥、遵循醫囑治療,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張玲瑗理事長也呼籲病友,一起「HOLD」住幸福,即提高服藥順從性(Highly-compliant)、小分子口服藥(Oral drug)、減輕發炎與疼痛(Less pains)、主動與醫師討論(Discussion),Hold住幸褔,才能勇敢追夢!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