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步調緊湊,三餐在家裡煮實在不容易,台灣營養基金會曾針對外食族調查發現,其三餐之中,午餐的外食頻率高達71%;早餐有62%的人外食;晚餐則有49%的人選擇外食,而76%的外食族自認他們的飲食無法符合營養需求。其實,這是絕大部分外食族的困擾,因為心中全然沒有「我的餐盤」及「量」的概念,所以對於自己是否有達到均衡飲食一點概念也沒有。
首先,分享一下我的營養哲學──多吃 「原態的食物」,做到「每天均衡飲食」!只要學會怎麼挑「正確的食物」放到「我的餐盤」裡面,不管你到哪個外食場所, 都可以挑正確的食物,吃下正確的量。第一步驟是請大家每一餐檢視一下自己的餐盤,全榖根莖類、蔬菜類、豆蛋魚肉類、水果類及低脂奶類等是否都有吃到?若做不到每一餐均衡飲食,則檢視自己一整天是否有吃到這5種食物。
蔬菜類
請選「原態」的蔬菜,不含包裝的果菜汁、避免油炸蔬菜或是自助餐菜盤中浸泡在油底部的蔬菜;各種顏色蔬菜都要攝取(黃、綠、紅、白、紫);在外食場所盡量挑選蔬菜類食物,如燙青菜或沙拉;菇類、藻類也可歸類在蔬菜類,幫助增加纖維的攝取。
蛋白質類
豆、魚、肉、蛋都是屬於蛋白質類的食物。因此,不是只有吃肉才可以補充蛋白質,鼓勵大家蛋白質來源應該有一半是來自於豆類,建議多吃黃豆、毛豆、黑豆、毛豆、吃豆腐、喝豆漿;魚則是建議1周至少吃一次,肉類以白肉為主,減少紅肉的攝取;蛋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無高膽固醇問題者每天吃1顆是沒問題的;盡量避免加工品,如肉片、火腿、香腸、魚丸、牛肉乾等。
全穀根莖類
全榖包括了麩皮、胚芽、胚乳3大部份,我們平常吃的白米飯只有胚乳的部份,沒有胚芽及麩皮所含的維生素E、維生素B 群、礦物質、膳食纖維等,因此白米飯在營養學的定義只算是有熱量的加工食品!但是還是比麵包、蛋糕、餅乾作為主食好太多了,因為這些食物是麵粉、油、糖的大集合,屬於過度加工的食品。根莖類如馬鈴薯、地瓜、芋頭、山藥等,都是很好的主食。
水果類
挑選水果類盡量多樣化,若是能吃的皮,盡量洗乾淨吃下去,才能獲得較多量的植化素;若有糖尿病、血糖太高的問題,盡量選不甜的水果,一般正常人就選擇多樣性、多種顏色的水果。
低脂奶類
奶類盡量選原味的,不要選調味的乳製品,許多乳製品加了很多糖,或是全脂的產品都不是好的選擇,我們吃乳製品是為了得到鈣,而不是要得到糖份或脂肪。每人每天所需奶類的份量是2份。(更多相關內容,盡在《營養師的餐桌風景:吳映蓉博士的30道舒適餐食與營養生活學》
▲只吃食物的原態 打造外食族「營養餐盤」(圖片提供/凱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