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生慣養「黏老」族 長不大的「永恆少女」

4235
【NOW健康 夏亞凡/綜合報導】
「永恆少女」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心中認為父母是永遠的避風港,依賴成性的結果導致行為上出現低自信、消極、自我挫敗等。(圖/ingimage)
fiogf49gjkf0d

24歲小美自幼嬌生慣養,出社會後,工作常因自卑、過度依賴,被主管及同事抱怨,最後辭職在家。父親起初並不在意,沒想到小美依賴性愈來愈重,一定要父母陪同才願意出門,晚上還常失眠。最後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確診罹患了「依賴型人格障礙」。

精神科醫師劉誠崇表示,「依賴型人格障礙」盛行率約0.6%,患者可能從小被父母過度寵溺,不願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以致長大後相當在意別人的評斷,害怕忤逆他人而無法自行抉擇、解決問題。

患者心中認為父母是永遠的避風港,依賴成性的結果導致行為上出現低自信、消極、自我挫敗等。不僅沒有找工作的動力,連生活模式或是否就醫,都無法自己下決定,常常是父母發現後帶來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部分年輕女性因從小被過度被寵愛,以致日後在職場上常因缺乏責任感及消極、不成熟的態度,跟同事或主管格格不入,加上抗壓力弱,受一點委屈就選擇逃避,最後出現職場適應困難,直接辭職回家。回家後長時間依賴父母,自責畏縮,一直惡性循環,結果成為離不開父母、長不大的「永恆少女」。

劉誠崇解釋,所謂「永恆少女」觀念源自心理學家榮格,榮格認為人都需要經過分離至個體化的過程而成長,如果個體化不成功,即便外表與年齡隨著時間增長,但內心卻永遠處於青少年狀態,性格不成熟,便無法承擔起責任。

楊聰財說明,過去沒工作整天在家,很容易被誤認是「啃老族」,但「啃老族」是因為父母提供經濟援助而不願意找工作;「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卻是因本身人格出現問題,不由自主賴在家黏著父母,連找工作的勇氣都沒有。

楊聰財建議,「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除了使用藥物改善失眠及憂鬱等負面情緒症狀外,也要從認知行為調整及自信重建療法多方面著手,鼓勵患者養成寫日記習慣,逐漸從依賴事件中培養獨立能力。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