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BMI
-
別小看開瓶蓋、提物品! 研究:握力減弱反映健康警訊
醫美減重 / 養生抗老6556提拿物品、開瓶蓋到打掃家務,這些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動作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在高齡族群中更具意義。董氏基金會引述一篇 2025 年 3 月發表於《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動困難都與握力衰弱有關。 -
及早搶救軟骨逆轉膝關節退化! 軟骨重建可望恢復膝力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443梁峻銘醫師說明,目前台灣執行膝關節自體軟骨移植已累積約2千多例,統計成功率高達9成以上,前提是必須符合適合手術的條件才能進行。術後半年持續追蹤軟骨再生狀態,會透過影像輔助觀察膝關節彎曲度是否趨向正常,合併患者本身疼痛減緩的舒服感受,多數患者會描述活動從初期受限,逐漸變得靈活順暢,疼痛指數甚至降至1或2,代表軟骨順利生長,實際生活品質也因此獲得大幅改善。 -
肌少型肥胖危害健康更大! 檢測小腿圍和留意這些警訊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552「肌少症」是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特徵為肌肉質量、力量與功能下降,而非以體重或體型來診斷。董氏基金會提醒,若未及早預防,肌少症可能導致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失去自理能力與增加死亡風險。然而,是否只有「瘦老人」才會有肌少症?事實上,即使外表「看起來不瘦」或偏肉的人,也可能罹患肌少症。原因在於隨著年齡增長,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仍會改變:肌肉量自50歲起逐漸加速減少,而脂肪量則持續增加至約70歲。脂肪往往掩蓋了肌肉不足的問題,若忽視預防,就可能發展為肌少症。 -
無聲骨鬆恐悄悄偷走行動力 營養師教你顧骨本3大要訣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238花蓮災後的「鏟子超人」行動感動全台。來自彰化的78歲楊阿公,為了協助災區重建,從家鄉騎著鐵馬啟程,輾轉抵達花蓮投入清淤;另一位90歲老翁帶著鏟子,在火車站月台等車準備前往災區支援的畫面,也在社群瘋傳。 -
今年國內首例「副傷寒」病例 疾管署提4措施避免感染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7885疾管署公布今年國內首例「副傷寒」病例,個案為北部20多歲外籍男性,6月24日至8月7日至印度旅遊,8月上旬來台,8月26日出現發燒、腹瀉及頭痛,9月1日就醫後住院治療並採檢送驗,檢出副傷寒桿菌,現已康復出院。 -
踏出第1步最痛 中醫傳授2穴位+2茶飲緩解足底筋膜炎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652足底筋膜炎是導致足跟疼痛常見原因之一,尤其好發在需要長時間站立、走動或體重偏重的人身上。足底筋膜從腳跟一路延伸到腳趾,有幫助維持足弓與吸收震盪的功能。如果因為過度使用、長時間負重,或鞋子支撐不佳,筋膜就會受到反覆拉扯,進而發炎受傷,產生足跟痛的情形。中醫師陳欣如表示,該病症的典型症狀就是「早上起床踩地第1步最痛」,走1走後會稍微緩解,但久站或走多了又會加重。嚴重時甚至會影響走路姿勢,進而連帶引起膝蓋與腰部的不適。 -
高齡備孕有方! 婦產科醫從備孕策略到生殖技術全解析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883近年來,演藝圈高齡產子的消息頻傳,繼「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於47歲成功產子後,46歲女星洪小鈴也在去年底宣布懷孕喜訊,再次引發社會對於高齡生育議題的關注。隨著現代女性教育程度提升、職業發展重心轉移,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晚婚晚育已成為普遍趨勢。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已超過30歲,初產年齡更接近32歲,這使得高齡懷孕成為許多家庭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 -
膝關節軟骨受損走路有「喀喀」聲! 醫曝6症狀、3治療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6300梁院長提醒,軟骨受損有6大症狀千萬別忽視。膝關節若出現走路疼痛、僵硬、彎曲不順、腫脹積水、關節聲響或深層悶痛感,軟骨可能已經受損。透過X光可以初步觀察關節空間有無變窄,若懷疑進一步損傷,建議安排核磁共振(MRI)檢查,能精準評估軟骨損傷的位置與深度,必要時可採行內視鏡檢查手術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