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壞孩子」! 專家呼籲父母重視神經多樣性議題

6108
陳如頤 報導
他不是「壞孩子」! 專家呼籲父母重視神經多樣性議題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神經多樣性青少年,像是患有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展較一般人慢,需要更多的理解與支持。然而,台灣目前對這些孩子的協助仍有不足,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漏接」,無法得到適當的教育與治療,導致嚴重的後果。亞東醫院將於10月12日舉辦「2024年台灣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專家分享經驗,希望能為台灣帶來更多治療選擇,幫助這些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亞東醫院「2024年台灣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邀請到3名美國Telos的權威專家將分享當地「神經多樣性」青少年治療的經驗,以及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牧宏提出該院青少年日間病房「向日葵學園」執行成效,另有多名國內相關領域的醫師、心理師、社工等醫事人員,以及民間團體及家長參與這項研討會議。


該場研討會主辦人為國內亞東醫院神經內科權威、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醫師,他表示,歐美醫界將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發育性語言障礙、失語症、書寫障礙、發展協調障礙、妥瑞氏症、反社會人和障礙、亞斯伯格症候群等列入「神經多樣性」範疇。


近年來,愈來愈多學者認為,「神經多樣性」不應視為一種「疾病」或是「異常」,而是腦部發育比一般人還要慢,而家長也應有正確認知,小朋友不可能痊癒的,因為這是一種狀況,而非疾病。


台灣每年約14萬名新生兒,以較嚴格標準來看,估計「神經多樣性」盛行率2.5%,每年約3500名寶寶有特殊教育之需求。近幾年來,政府積極推展早療,估計約有3分之1(約1500人)於12歲之前接受早療協助,但其餘2000人因症狀不明顯,或是家長忽略,而被「漏接」,無法在正規教育體系下學習,往往在升上國中後成為家長、師長眼中的壞孩子,拒學、抽菸、參加幫派,或整天窩在家裡,想不開時就自殘,甚至自裁,造成了嚴重家庭及社會問題。


甄瑞興醫師坦言,這正是他籌備「2024年台灣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的初衷,引進「神經多樣性」概念,並邀請美國專家分享包括「荒野治療」(Wilderness Therapy)及住宿型治療中心等執行經驗,希望未來有機會讓此治療模式本土化,提供眾多國內家長更多的選擇管道。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天旋地轉、想吐?天后江蕙也有此困擾! 醫揭眩暈類型
▸運動憂角膜後遺症? 職籃東方譯慷近視雷射選SMART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