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卵巢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症狀表現不具專一性,常因其症狀腹脹、腹痛、食慾不佳、甚至身體消瘦,容易與腸胃疾病混淆而忽略,往往發現異常時多偏向晚期,加上治療後復發率高,也是婦科癌症中相對棘手難治的癌症。不過,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較好亦可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卵巢癌發生率持續緩慢上升 這類人更應注意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110年報)顯示,卵巢癌位居女性新發10大癌症第7名(死亡率亦是10大癌症第7名),在婦產科癌症中,子宮體癌(主為內膜癌)的發生率雖在卵巢癌排名之前,但是其死亡率則在前10名之外,而子宮頸癌則有持續下降的趨勢,發生率已經掉出前10大好發癌症。雙和醫院婦產科主任温國璋醫師指出,卵巢癌發生率持續增加,死亡率位居婦癌(女性生殖系統癌症)第1位,而且早期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需要小心注意與預防。
罹患卵巢癌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未曾生育過、較晚生育或較晚停經的女性。再者,家族成員中曾罹患癌症疾病史(如:乳癌、或卵巢癌),以及BRCA1、BRCA2的基因突變者,都會提高罹患卵巢癌的機率。
温國璋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流病研究與分析,卵巢癌發生的原因可能與排卵有關,婦女一生排卵次數愈多,得到卵巢癌的機會愈大;反之,減少排卵次數或抑制排卵,則可以降低罹患卵巢癌的機會,如:多胎次懷孕,或長期使用避孕藥的婦女等。推測可能的因素為女性每月排卵時,卵巢表面會經過破開後再復原的過程,有可能導致前導因子掉入卵巢包覆進而產生病變,或是卵巢表皮細胞修復產生問題時,就容易造成突變細胞的累積,以上都有可能發生惡性轉變的機會。因此,由於孕期不排卵,卵巢在此時便可以獲得休息;相較之下,未曾生育、晚生育或晚停經的女性,在排卵次數「過勞」的情況下,產生變異的機率就會隨之升高。
卵巢癌症狀不明顯較難早期發現 常被誤認為腸胃問題
卵巢位於腹腔中,大小約2至3公分,因此卵巢癌較難早期偵測,不像子宮頸癌或內膜癌,容易因陰道異常出血,或是經由內診與抹片時早期發現,通常卵巢腫瘤要長大到5至6公分以上比較容易被察覺,且卵巢癌好發於更年期後,温國璋醫師表示,不少女性以為小腹微凸是中年發福,或常誤以為是腸胃科的腹脹問題,另外也有病人因為不明原因的腹水或肺積水,經腸胃科或是胸腔科就診,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是卵巢癌導致。
卵巢癌以手術分期合併輔助化學治療 若到3至4期存活率較低
温國璋醫師表示,卵巢癌治療以手術分期為主,切除腫瘤和全面性清除減積,達到無殘留腫瘤的狀態,預後會較好,但部分第3期合併上腹部轉移或是第4期已有遠處轉移如肺積水等,若預期首次手術無法切除乾淨時,治療上會調整先採前瞻性的化療,待化療數次後腫瘤體積有減少,再階段性進行手術清除乾淨,然後接著完成後續的化療療程。
温國璋醫師曾收治1名35歲未生育的女性,任職科技業,因為異常出血加上腹脹前來看診,進一步檢查後懷疑為卵巢癌,經醫病溝通後因為病人不考量懷孕生子,所以評估後進行了卵巢癌的分期手術,手術後病理化驗為第3期,且屬於少見的亮細胞型別,輔以第1線輔助化療紫杉醇合併鉑金藥物過程中,癌細胞有進展轉移到肝臟,與腸胃外科合作下再次開刀清除乾淨,接續後續的輔助性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持續進行標靶藥物治療,罹癌至今已有2年的時間,持續穩定追蹤與治療中。
根據臨床上統計,卵巢癌第1期平均存活率為8至9成,第2期為7成上下,第3期則降至4成,第4期為1至2成,半數以上的病人發現時都已是3或4期,平均存活率較低。
出現症狀應積極檢查與治療 建議30歲開始定期檢查
温國璋醫師提醒,如果常感覺腹脹、食慾不振或是排便習慣改變,出現頻尿、腹痛等,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除了腸胃科或泌尿科外,也應到婦產科就診。若有乳癌、卵巢癌等家族病史者,建議女性30歲開始常規回婦產科檢查,同時可以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50歲後停經婦女應定期檢查,若是有相關懷疑的症狀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查以及抽血檢驗腫瘤指標CA-125,利於早期發現卵巢癌蹤跡。
此外,若更年期不適的症狀並不明顯,可以不須額外補充含雌激素保健品(如大豆異黃酮、蜂王乳、蜂膠等),平時多攝取青菜水果,少吃油炸、醃漬、加工食品、大量紅肉及甜食等,有助降低罹癌機率。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夏季外出需要加強防曬、防蚊措施 專家曝塗抹先後順序
▸健保點值保障未入法!改採「主決議」 邱泰源部長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