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數位健康產業面臨哪些困境? 3大領域需前瞻展望

3590
陳曉彤 報導
台灣數位健康產業面臨哪些困境? 3大領域需前瞻展望
▲ 《打通數位健康任督二脈:2023 數位健康產業政策前瞻研討會》針對創新藥材、生醫健康資料、遠距醫療等3大領域所需法規與政策,進行前瞻性探討與展望。(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曉彤/整理報導】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TAIDHA)」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於日前共同舉辦 《打通數位健康任督二脈:2023 數位健康產業政策前瞻研討會》,邀請業者20位專家包括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食藥署醫粧組簡任技正吳亭瑤、工研院生醫所所長莊曜宇、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崇僖、賽諾菲Sanofi台灣公共事務暨市場准入處長William Tsai、裕利醫藥台灣總裁周志鴻等人,針對創新藥材、生醫健康資料、遠距醫療等3大領域所需法規與政策,進行前瞻性探討與展望。


為助台灣健康產業轉型 研討會聚焦3大主題

 
關於研討會探討3大主題,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表示,第1項「 醫材的通關」,如何在督管與發展初期的風險控管,取得合理有效的平衡 讓應用得以發生,將是抉擇點。第2項「 健康數據的所有權之爭」必須 同時由社會及個人承擔風險,在每個人都不想曝光自己的健康資料的同時,如何讓研究單位為了救助更多人而取得應用,更有賴大家集思廣益。第3項則是「 去中心化的醫療未來(Patient-centric medical)」台灣是非常有機會能實現遠距醫療的,年輕世代本身不是醫療的主要需要者,但卻是很多醫療患者的守護者,年輕世代接受度高,將可成為遠距醫療的得利者。


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院長陳鋕雄指出,數位健康照護產業的發展,並不只是研發新的產品,而會帶動醫療體系的全面轉型。其次,遠距醫療最大的意義,是改變病人受照護的模式,改變醫病關係,甚至可能改變醫療機構與醫事人員之間的關係。相信遠距醫療帶來的不僅是「不得已」的醫療,更可能是「更好」的醫療。而透過數位醫療器材和物聯網裝置等,將可蒐集 更完整的病人資料,作更精準的診斷這些巨量生醫資料,不僅可協助疾病研究,而且有助於新藥物研發,解決過去無法解決的疾病。而一切的創新,只有在「給付」 制度的引導下,才能落地應用。


不造成健保財務困難 建立新興醫藥材核准機制


針對第1場主題「建立創新醫藥材市場准入機制,迎接醫療新未來科技驅動」,石崇良說,隨著歷年健保財務及藥費支出不斷上升,新興醫療科技的給付面臨極大挑戰,健保署除持續推動健保財務改革配套措施外,亦強化健保藥品政策改革,透過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等實證技術提升成本效益評估,並推動癌症精準醫療照護,創建健康新未來。


William Tsai以不同的角度分析,全球針對數位健康給付的相關政策,同時分享他國是如何建立市場准入機制並成功常態性給付的實際案例及項目。甚至以德國及法國已運行的做法,回來檢視台灣目前的制度及規範。他強調,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絕不比他國落後,絕對有機會讓台灣贏在起跑點,成為領先角色。


第1場專題座談會中,主持人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榮譽副所長曾惠瑾分別點出取證及健保相關法規與政策,其中包含分散式臨床試驗、智慧醫療醫材救濟法、法規科學人才培育、特定醫材平行送審、創新暫時性給付、自付差額、健保協同商保,以及如何規劃多元財源及其配套措施,和與談貴賓進行深度討論。


富邦人壽資深副總黃國祥提到,商業保險的給付可分為定額給付與實支 實付,並分享智慧醫療及數位治療的發展,讓商業保險持續在健康、醫療、照護領域有別於傳統保單的應用,建議可落實分級醫療與使用者部分負擔,有效控制醫療資源浪費。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也從商業保險的角度 表示,數位健康的發展對未來商保之影響與因應策略,更拋出「民辦公營」的概念,如何公私協力、健保偕同商保突破目前的模式是大家需要思考的。


建立健康數據資料庫 管控安全性需商討


關於第2場主題「善用生醫健康資料,促進產業發展」,石崇良演講時說,健保自84年開辦迄今累積豐富資料量,是全國最大的個人醫療資料庫,利用健保資料庫發表之國際期刊論文已達8,874篇。透過民間團體拒絕健保資料目的外利用及111 年8月12日憲判字第 13 號判決等背景爭點,帶入健保資料之治理現況與修法評估及規劃,除完備法律保留原則外,將先行辦理民眾行使二次利用之退出權機制,並透過資訊技術建立公開透明環境,與相關單位加強溝通,打造健保BioBank,整合資料,創造資料新價值。


李崇僖於演講上提出2大論點:其1,數位健康與健康資料之利用,應建立在對第4波產業革命下新法制觀的建構。尤其全民健保制度是台灣社會的生命共同體建構之基石,故健保永續也是要以社會連結與共同責任(solidarity)之觀點為基礎;其2,第4波產業革命下新法制觀之重要,在於未來產業發展與國家競爭力具體建立在一個國家的法規力,因為資料如何利用、AI風險如何管制、社會利益如何再分配,這些都是過去沒有過的挑戰,法規創新能力決定了國家能 否掌握數位轉型的機會之窗。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莊曜宇認為,精準健康產業的發展是建立於大量完整的醫療、生活型態等數據基礎上,藉由這些資料,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對於相關疾病及照護的影響。他於演講中分享,台灣精準健康發展策略和目標、大數據資料庫與生醫之應用、微生物菌相與精準健康,以及高齡照護科技的最新發展等。


遠距醫療因疫情加速發展 真正落實仍需1哩路


針對第3場主題「公私齊協力,讓遠距醫療落地實現」,劉越萍指出,2022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總體建議之一為「全面推動遠距、 通訊醫療」,要求政府應於疫情之後全面推動遠距醫療/通訊診療、研擬開放虛擬診所、建置具資安保護規格之遠距醫療平台標準。COVID-19期間,「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持續進行修訂並擴大適用對象,加速國內通訊診療之發展。為因應疫情過後之未來新常態發展,修正草案亦於今年5月及6月各召開1場對外溝通會議,刻正辦理後續修正及發布程序。


周志鴻則透露,新冠疫情期間亞洲各國的遠距醫療使用率達到高峰,對於民眾即時取得醫療協助、緩解滿載的醫療體系都有很大幫助。後疫情時代,面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病患日增的挑戰,遠距醫療與原有醫療體系如何銜接融合,變成永久化、常態化的醫療措施,進化成更有效率的醫療體系,成為各國政府醫療政策的焦點,演講中也分析了亞洲鄰近先進國家目前發展趨勢,提供借鏡。


第3場專題座談會中,主持人醫聯網創辦人、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王欽堂說道,COVID-19疫情3年,加速了全球「遠距醫療」(Telemedicine) 的發展,遠距醫療已經從過去「不得已」的醫療,因為防疫隔離、健康自主管理等需求,而成為更「方便」的醫療。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通過後,遠距醫療真正要在台灣落地,法規修正或政策訂定將是關鍵,健保如果短期沒有辦法給付,希望商業保險也可以發揮角色。同時與會中也探討遠距醫療本身,亦強調整個生態系的重要,例如除了電子處方箋外,還有最後1哩路是「送藥到家」,台灣要如何推動這項服務,他國又是如何成功運行,這都是討論的重點。


核稿編輯:陳如頤


更多NOW健康報導
▸全民健保總額預算框架下 新醫療科技如何納入健保給付
▸肌膚從25歲開始走下坡!想擦保養品凍齡 醫師解析說明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