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6歲以下占比最高 停藥就復發是爸媽惡夢

2328
陳如頤 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6歲以下占比最高 停藥就復發是爸媽惡夢
▲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6歲以下嬰幼兒占比最高,大部分在2至3個月時就發病。(圖/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寶寶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家長可別輕忽以對,國外研究證實,幼兒時發作,未能妥善治療,長大後食物過敏、鼻過敏和氣喘等風險明顯較高,醫師提醒,小病童務必在6歲前積極治療,定期回診、持續用藥,做好保濕,就能擁有快樂童年,減少過敏終身相隨的機率。


每10位兒童就有1人 罹患異位性皮膚炎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洪志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為慢性發炎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症狀為嚴重搔癢、紅斑、丘疹、皮膚乾燥無光澤,常因反覆搔抓,以致破皮滲液,長期下來引發皮膚「苔癬化」,又厚又硬。


台灣地區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逐年上升,每10位兒童就有1人罹病,洪志興說,嬰幼兒病童常在半夜搔抓皮膚,一不小心,就破皮發炎,必須戴上小小手套。由於搔癢影響睡眠品質,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以致發育不良,與同年齡相較,顯得瘦小。


5歲「泡泡男孩」就是典型個案,2年前1次去公園玩耍,返家後,全身搔癢,小腿布滿紅點,以為蚊蟲叮咬,但病灶漸漸擴及四肢與全身,就醫後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還併發汗皰疹,癢到受不了,幾乎難以入眠,影響發育。


異膚寶寶一停藥就復發 可說是家長的惡夢


「有如許多螞蟻在皮膚上行走叮咬」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口長庚兒童皮膚科醫師楊靜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寶寶皮膚持續發炎,嚴重搔癢,必須每天用藥,又吃又擦,但一停藥就復發,可說是家長的惡夢。


在治療上,嬰幼兒如長期使用類固醇,皮膚常變薄萎縮,人變肥胖,影響發育。至於口服免疫抑制劑,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生物製劑問市後,可以精準控制免疫系統,避免過度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 6歲以下嬰幼兒占比最高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暨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姚宗杰表示,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6歲以下嬰幼兒占比最高,大部分在2至3個月時就發病。


「愈早發病,症狀愈嚴重,也治療難度更高。」洪志興說,國際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嬰幼兒如能早一點接受生物製劑,有機會調整體質,阻斷鼻過敏與氣喘等其他過敏相關疾病的進展。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朱家瑜表示,《JACI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去年一篇臨床研究結果證實,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進行曲」(Atopic march)驅動者,如果罹病時間愈早,且嚴重,日後食物過敏、鼻過敏和氣喘等過敏相關疾病的風險較高。


更多NOW健康報導
▸胸悶、暈眩、心悸、倦怠是太累? 醫曝肺高壓嚴重後果
▸【全台護心大串聯】心絞痛、高血壓、高血脂講座報名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