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50萬人膝關節退化疼痛 全新手術走路更「膝」利

3050
葉立斌 報導
每年350萬人膝關節退化疼痛 全新手術走路更「膝」利
▲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醫師王證琪表示,台灣的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相當於全國有350萬人受到退化疼痛所苦。(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退化性關節炎讓人走路像「落鏈」,爬樓梯如「登天」,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效果不夠好,使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後,術後的雙腳舒適度大幅提升。依據國健署統計全台有350萬人受膝關節退化所苦,1年有2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王證琪醫師指出,民眾普遍擔憂術後疼痛與恢復期長的問題而卻步。


據統計,多數不願意動手術的人,原因多是手術疼痛、術後不適。74歲蔡先生因雙腳膝關節退化,需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在今年初先在右膝動刀,術後仍有異物感與疼痛感,「好像不是自己的膝蓋」。半年後要進行左膝的手術前,接受醫師建議,選擇搭配新世代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術後能夠快速下床行走,更感受到雙腳舒適度相當高。


▲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王證琪醫師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普遍擔心術後疼痛及恢復期長的問題,因而對手術感到害怕而卻步。(圖/台灣電腦輔助骨科手術學會提供)


70歲以上長輩7成退化性關節炎 好發務農者、粗工


王證琪醫師表示,台灣的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相當於全國有350萬人受到退化疼痛所苦。其中以經常蹲下的人,或是務農與粗工為多。年紀愈大的人退化比例愈高,58歲以上的人中每5人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則有7成以上的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另外女性關節退化機率是男性的3到4倍。


王證琪醫師說明,依照關節磨損嚴重程度,會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會先嘗試積極的保守治療,例如:復健運動、消炎止痛藥物、以及關節注射,不過當關節疼痛與病變太過嚴重,或是關節活動受限及明顯變形,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時,通常就會建議透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如果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有效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


▲台灣電腦輔助骨科手術學會理事洪誌鴻醫師指出,新世代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能有效降低患者在術後的疼痛,且縮短術後恢復期。(圖/台灣電腦輔助骨科手術學會提供)


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 患者常抱怨「感覺不像是我的膝蓋」


洪誌鴻醫師分享,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要先切除受損的軟骨及部分骨頭,再換上人工膝關節替代,重建1個全新光滑的關節面。過往傳統手術中,醫師多仰賴自身經驗及術前的X光影像判斷,但每個患者的膝關節曲線、切骨角度都不盡相同,往往導致動刀了才發現與術前預估角度相差1至3度,部分患者術後抱怨「感覺不再是我的膝蓋」;另外,傳統手術中為了定位,必須以不銹鋼製長桿鑽入骨髓腔內,長桿相對短細不僅會影響定位,也可能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


洪誌鴻醫師說明,臨床經驗上,約有2成患者對於手術成效表示不滿意,像是膝蓋有異物感、僵硬等,而近年也出現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這類手術輔助,有機會改善手術效果。


智能減痛機器手臂 提升安全性恢復也更快


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做為傳統換膝手術的輔助工具。洪誌鴻醫師說明,手術前,透過影像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與患者原本一樣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手術中,機器手臂能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不需侵入性定位,並降低人為移動誤差,精準度可<1mm,避免在術中碰觸重要區域,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術後恢復更快。洪誌鴻醫師表示,每位病患骨骼身形都不同、需求也不同,醫師經驗豐富也難免遇到不熟悉的角度,機器手臂就像導航系統一樣,幫助醫師在面對不熟的路況時,不僅能引導至對的道路上,也能及時回報臨時狀況。


王證琪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皆追求個人化,例如會配合患者肌肉路徑進行手術,並搭配多模式止痛配方及麻醉科醫師的優化麻醉,可以做到讓患者手術當天即下床走路的術後加速康復療程,而機器手臂在術中即時運算、提供精準的數據與導引,包括軟組織平衡與下肢軸線,再搭配醫師自身經驗,輔助完成在各個彎曲與伸直角度下、關節內外側都十分平衡穩定的人工膝關節。國外報告也指出,相較於一般傳統手術,患者搭配機器手臂進行手術後會有更高的滿意度、活動度、與功能分數。


更多NOW健康報導
▸攝護腺肥大若嚴重恐因此長期插尿管 醫曝1治療解危機
▸心肌梗塞猝不及防! 醫曝:出現心絞痛徵兆應高度警覺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