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只能換關節? 「這方法」可幫助修補軟骨

2201
編輯部 整理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人類的膝關節每天伸直彎曲,上上下下大約有一萬次,根據統計,在關節鏡檢查中發現,大約有6成的病人有軟骨缺損的現象,造成缺損的原因很多,最常見得是退化性關節炎,另外還包括外傷例如車禍、骨壞死或是比較少見的解離性骨關節……等,從17世紀的醫學文獻中得知,缺損的軟骨是沒有辦法自行修復的,更可能進一步惡化演變成為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


軟骨缺損不處理 只會越來越嚴重


台安醫院骨科劉華昌教授表示,軟骨缺損就如同馬路上破了一個洞,若是不去補起來,洞就會越來越大,膝蓋軟骨就跟馬路上破洞一樣,放任軟骨缺損不去處理,缺損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嚴重。


目前治療輕中度軟骨缺損的方法,是透過施打玻尿酸或是這幾年來很流行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也就是PRP;一但進入嚴重度高的軟骨缺損狀況,就得置換人工關節來解決,如果不想動大刀,目前也有幾個方式,包括挖取自體軟骨來修補缺損部位,以及挖自己的軟骨、硬骨來做軟骨移植術,這些方式都是挖取自體軟骨細胞來補足缺損,細胞能夠增生的數量並不多,就像是挖東牆補西牆般,而且在挖取過程中容易感染,對關節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傷害。



培養自體骨髓細胞 修補軟骨缺損


劉華昌指出,以美國MACI的技術來看,每平方公分的軟骨缺損約需1.6x106的細胞數來修補,這個數目大約是正常軟骨數目的16倍;所以要挖取自身16平方公分的軟骨,才足夠修補1平方公分的缺損,需要挖取相當大量的軟骨,因此,在臨床上看來是不可行的。


劉華昌教授團隊利用患者本身的骨髓幹細胞,並培養出100倍以上的軟骨前趨細胞修補物,來補足軟骨缺損部位,以目前臨床上的案例來看,沒有看到感染、沾黏或產生異物等問題,研究成果也已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衛福部亦已核准執行。但目前這個療法並沒有健保給付,需要自費負擔約50萬元,因此,期望未來能夠大量生產,才能將費用降低。


保養膝關節 趁年輕就要開始行動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這也讓膝關節退化患者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比例逐年升高。劉華昌說明,如果不想走到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得換關節這一步,年輕時就要做好保養,包括過胖的人、久坐的上班族、愛穿高跟鞋的女性、腳踝因運動受傷沒有完全治癒的人,甚至是腰椎部位不好的人,都是膝蓋容易受損的膝傷一族。保養關節首先是要減少關節的破壞,並強化關節的功能,也就是對膝蓋不好的動作要少做,避免同姿勢的蹲、跪、坐太久,更要強化膝蓋的肌力。



特別要提醒的是65歲上的老人,除非有長期運動的習慣,否則並不宜從事爬山、爬樓梯、蹲、跪、坐太久等運動或動作,尤其膝蓋部位曾經受過傷或是開過刀的人更應該避免。(圖文提供/常春月刊)


編輯:游庭語


延伸閱讀:
膝蓋痛光吃藥、電療還不夠,台大物理治療師:每天還要做「這件事」,幫助緩解疼痛
爬樓梯卡卡,膝蓋隱隱作痛,掌握「4原則」讓關節永保年輕,少吃「1食物」關節炎風險降2倍


更多NOW健康報導
▸這類人染疫要特別注意! 醫籲:治C肝同時還可防肝癌
▸【有YT】英王查爾斯三世「香腸手指」引關注 醫揭3種可能原因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