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後心理狀態難平復? 醫曝疫情導致想不開可能原因

2245
葉立斌 報導
隔離後心理狀態難平復? 醫曝疫情導致想不開可能原因
▲我們過去從未需要這麼長時間戴著口罩,也沒體驗過隔離、檢疫,且確診者在隔離後,經常有相當明顯的情緒變化。不少人在染疫後,出現嚴重的情緒障礙。(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有則笑話是:「Q:哪個城市徹底改變你的一生?A:武漢。」相信不管是幾歲的人,身在何處,從2020年武漢傳出0號案例後,都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們過去從未需要這麼長時間戴著口罩,也沒體驗過隔離、檢疫,且確診者在隔離後,經常有相當明顯的情緒變化。


疫情嚴峻期間 試圖輕生者增加


根據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於4月底發表疫情期間的自殺企圖與自殺死亡情形變化的研究結果,發現在疫情期間與通報政策改變後,每週自殺死亡平均人數與趨勢沒有增加;但企圖自殺者卻有增加趨勢,並且好發於女性。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疫情期間因為在家時間過長,產生較多的摩擦,確實可能影響精神狀態。而近期須格外注意的,是社會與經濟動盪,物價上漲對家庭的影響。


從國外經驗來看,會造成這些長新冠症狀的可能性有:病毒影響大腦的相關功能,包含呼吸與腦力等;另外隔離治療的不安情緒、環境變化甚或經濟困境,都是造成的後續影響也是其一。


▲有不少人在康復後,有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等狀況。(圖片來源/ingimage)


確診者康復解隔後 可能有殘餘症狀


近幾個月台灣累計300多萬個本土病例,也許有許多潛在個案。以他的經驗,近2個月的門診內有約4分之1的病患,是染疫後的康復者。他們被問到確診初期的症狀時,康復者的答案大多是覺得比感冒嚴重、發高燒;但也有與普通感冒接近者。問到解隔後的後遺症,多數是回答腦力差、體力差、呼吸不順。「以長新冠定義要2個月以上才算,多數病患通常僅康復1個月左右,現在還需要繼續觀察。」


國外媒體報導,有名婦女莎曼珊在2020年中旬確診時僅是輕症,很快就康復;事隔2年,卻出現嚴重的長新冠症狀,剛聽完的名字、說完的話會立刻忘記;甚至她需要在浴室的鏡子旁貼張小卡,提醒她刷牙與用牙線的方式。張家銘醫師表示,他沒遇過這麼嚴重的個案,不過康復者倒是經常提到專注力、記憶力與體力較差,上班提不起勁,運動時察覺肺活量變差。


▲國外有位媽媽原本是傑出的職業婦女,卻因長新冠所苦,連刷牙都不會。(圖片來源/ingimage)


張家銘醫師認為,部分人的長新冠,可能是因生活步調大亂,隔離帶來心理狀態變化;但他提醒,多數輕症者,在康復解隔後可能有殘餘症狀。「殘餘症狀是緩解了9成的症狀,剩下來的那1成症狀」。


殘餘症狀的恢復時間不一,張家銘建議,不管有沒有症狀,康復者該攝取的營養就要攝取,該休息就休息。以及盡可能在解隔後恢復正常生活與社交,基本營養與休息。「這些後遺症會慢慢過去的。」


張家銘醫師建議有困擾的患者,掛衛福部健保署成立的「COVID-19康復者整合門診」,醫師會詢問睡眠或生活狀態,必要時會開藥,或是檢查呼吸、心跳,看肺部功能是否與過去不同;就檢查結果,與胸腔或復健科等科別做討論,評估哪科的資源較能幫助到他。


出現PTSD疑似症狀 嚴重恐影響睡眠


張家銘認為,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重症病患」,像是需要在檢疫所、專責病房治療的人,他們的的影響就更大了,要格外小心。例如在解隔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疑似症狀,晚上睡不好、容易驚醒。張家銘建議,個案必要時與身心科醫師評估是否有PTSD,或其他情緒問題。「病毒雖看不到但也不該過度焦慮,有症狀則需要做其他治療。」


最後則是被各界熱烈討論的「腦霧」。張家銘表示,腦霧是多種症狀加起來的組合症狀,很難說如何處理,能夠有效改善腦霧。他認為大致上的做法中,「簡單的營養與適當休息是有用的,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達到過去巔峰時期的體力或腦力,只要每日一點點進步就好。在有限功能下逐步恢復正常,才是務實的做法。」


【NOW健康】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更多NOW健康報導
▸疫情鬆綁挑戰三鐵躍躍欲試 運動傷害頻傳該如何治療?
▸保險套如何挑選?產品安全要看這 專業醫師教你小撇步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