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傳染過度強調同性性行為 專家:恐汙名同志社群

2474
葉立斌 報導
猴痘傳染過度強調同性性行為 專家:恐汙名同志社群
▲WHO在說明猴痘傳染途徑時,強調「男男間的性行為」,此言詞恐損害部分群體權益,使得同志背上汙名。(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猴痘在台灣有3例境外移入病例,而因為猴痘的特殊傳染途徑,使得特定人士面臨遭受歧視的風險。WHO在說明猴痘傳染途徑時,強調「男男間的性行為」,男同志社群擔憂在HIV以後,再次受到不公平的汙名。如果猴痘被誤解為「性傳染病」,將損害部分群體權益,使得同志背上汙名,也可能使得大眾鬆懈,以為猴痘只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忽略接觸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汙染的物品也可能傳染,延誤公共衛生的防治。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採訪多位學者,分享在公衛角度上,如同志或特定群體受到汙名,不僅加劇歧視,更可能帶來防治危害。


如誤認為性傳染病 恐造成防疫風險


國立臺灣大學全球衛生學程助理教授李柏翰表示,男男間性行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是以性行為(sexual behaviours)來定義的人群範疇,泛指與同性發生性關係的順性別男性,不問其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或性認同(sexual identity)為何,亦不太會用來稱跨性別男性(transgender men)。這些人雖都可視為不符合主流優勢異性戀與異性性行為規範之「性少數群體」(sexual minorities)且有相當程度重合,但彼此間仍有所差異,因此新聞標題若未加以區別,容易使沒有發生同性性行為的男同性戀者或男同志自我污名化,或使社會大眾誤以為猴痘是男同志疾病,對公衛目的亦無幫助。


無論如何,將猴痘歸類為MSM疾病或性傳染病都是錯誤訊息。若因此將猴痘理解成「性傳染病」,將使社會大眾誤會傳染途徑,而疏於防範親密行為以外其他人與人密切接觸的風險(如照顧感染者),或欠缺對少數群體具文化敏感度,而不利於欲實現之公衛目標,如提高疫調準確性、鼓勵個案通報與追蹤、防堵疫情擴大等。


公開場合遣辭用句須格外謹慎 避免不實攻訐


澳洲國立大學健康醫學學院前研究發展處行政管理專員 陳奕村博士 猴痘如何於近期好發於歐美各國,目前尚未得到定奪。在此之前,於公開場合使用任何可引人過度聯想的遣詞用句時,例如「男男間性為者」、「男同性戀群體」、「雙性戀」等意涵截然不同的詞彙,應格外謹慎。避免造成看到黑影就開槍的不實攻訐,進而對無辜社群造成日後難以修復的非必要創傷。


以下為幾個於猴痘防治脈絡中,超譯與過度強調男男間性行為的可能負面效應:


▸1. 誤導中央、地方與公民社會組織,造成各單位無法將公衛預算花在刀口,錯失對猴痘作出積極且有效防治回應的良機。

▸2. 混淆大眾視聽,容易使任何有感染猴痘風險,卻不見得有男男間性行為經驗的社會大眾掉以輕心。

▸3. 加深社會大眾對特定疾病、性少數族群與性行為本身的持續誤解與污名,阻礙性別平權運動的推進,引發族群對立。

▸4. 當民眾經驗與新聞標題訊息形成落差時,無助於提升台灣民眾對媒體與政府的信任度,反而成為日後助長假消息生產與傳播錯誤的引用來源與資訊根基。


更多NOW健康報導
▸突破癌症抗藥性!北醫跨國研究 此法治癌成效近9成
▸去年網路性侵案逾9百例 青少年上網交友注意4要點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