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如頤/新北報導】俗話說「十男九痔」,痔瘡為許多民眾的難以言語的困擾,醫師提醒,如有痔瘡或是排便障礙等問題,務必積極就醫,以免肛門狹窄,必須依賴瀉藥或浣腸劑才能正常排便。
73歲柯先生可說是「少年得痔」,年輕時痔瘡嚴重,常排便流血,為此,接受過多次手術,但始終沒有好轉,步入中年後,排便有如惡夢,腹部一用力,肛門就流血,反覆裂傷、疼痛。
近幾年,症狀惡化,必須服用瀉藥,才能排便,且劑量越吃越重,1天要服用4到6顆。年初至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就醫,檢查確診為肛門狹窄,細到連1根小指頭都進不去。
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蕭光宏表示,「肛門狹窄」是指肛門口徑變小,以致糞便難以通過肛門,排便時引發疼痛。造成肛門狹窄的原因有2種:
1.手術造成的肛門狹窄:手術切除過多肛門組織,導致肛門皮膚不足,進而伴隨張力過大、過緊,發生率約1.5至3.8%。
2.慢性肛裂:不少痔瘡或便秘患者解便困難,以致肛門反覆撕裂傷,使肛門口纖維化,括約肌失去彈性。
在治療上,慢性肛裂所造成肛門狹窄,只需切開肛門括約肌,讓組織放鬆。如為術後造成的肛門狹窄,則因為皮膚不夠,處理難度較高,放鬆括約肌,也無濟於事,一般建議施以「皮瓣手術」。
進行手術時,放鬆肛門內括約肌,再從肛門外臀部的皮膚設計1個皮瓣,拉到肛門內縫合,補足肛門內側皮膚的不足。蕭光宏強調,每個患者肛門口的寬度不一,必須量身打造適合的皮瓣組織。
以柯先生為例,因之前接受過多次肛門手術,以致出口狹窄,蕭光宏指出,以改良式的菱形皮瓣縫補,延長菱形一角分散張力,術後3天,患者即可正常排便,遠離瀉藥。
蕭光宏提醒,民眾如有痔瘡、便祕問題,務必積極就醫,並透過高纖飲食,補充水分,多多運動來改善排便問題。如果症狀嚴重,常有排便出血,就需至大腸直腸外科接受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