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誤食每3天有1件 17歲男孩以為喝「咖啡」竟命危

3079
王澍清 報導
孩童誤食每3天有1件 17歲男孩以為喝「咖啡」竟命危
▲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造成孩童的誤食,例如藥物、錢幣、鈕扣電池、細小物品、玩具、清潔劑、殺蟲劑、酒精,甚至是含鉛物品與腐蝕性物質等。(圖/截取自「長庚兒少保護中心」《鵝博士家中隱藏的危機》YouTube影片)

【NOW健康 王澍清/桃園報導】今年元旦假期,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室卻非常不平靜。值急診班的兒童一般科主任李嶸醫師表示,從早上到傍晚短短8小時內,竟巧合的一連收治3起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案件,病患經緊急處治後均無生命危險。


孩童誤食每3天就有1件 最常發生在5歲以下孩童


根據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近5年光是孩童誤食毒物(不含異物)的急診案件,每3天就有1件,尤其最常發生在家中和5歲以下的孩童。長庚兒少保護中心特別拍攝公益動畫影片,提醒家長重視孩童在家中的安全。


李嶸主任表示,元旦早上剛忙完一波,上午10點多1位媽媽拿著1包乾燥劑,上氣不接下氣的帶著一對小姊弟奔入急診。原來4歲姊姊吃餅乾時,2歲弟弟誤食餅乾內的乾燥劑。經查明為矽膠乾燥劑無大害,媽媽才鬆了一口氣。


李主任忙到下午3點,正想吃口午飯時,又有另1位媽媽帶著4歲弟弟入急診,檢查發現是弟弟誤吞1個50元硬幣後乾嘔流口水,立即放下午飯馬上安排移除。下午5點,又有1位焦急的媽媽帶著3歲跟2歲的兄弟衝入急診,媽媽敘述1個小時前,兄弟倆被家人發現打開櫃子玩老鼠藥,只見1個空藥盒,而且弟弟的嘴角還有老鼠藥殘留,所幸兩兄弟在緊急處理後並無危險。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吳昌騰醫師指出,不久前有1名17歲男孩,因大量誤食祖母放在咖啡瓶內的優碘,造成缺氧、低血壓和心跳過緩,送急診並進入加護病房治療,在積極治療後健康出院。此個案報告已發表於2020年7月的「美國急診醫師(J Am Coll Emerg Physicians Open)」。


孩童誤食毒物急診層出不窮 研究發表至台兒醫誌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有鑑於台灣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急診案件層出不窮,為了解狀況的嚴重性,陸續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與發表。


李嶸主任指出,最新的研究顯示,在2011到2015年之間,18歲以下共有590名因誤食毒物送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其中男孩309名(52.3%)、女孩281名(47.7%);平均年齡5歲;小於11歲的病患大多數是男性,11至17歲患者大多數是女孩;平均每3天就發生1件;發生地點高達9成5是在家中;時間從下午6 點至晚上12點發生率最高(42.2%)


誤食的毒物中,以藥物佔最多(41.4%),殺蟲劑則是最常見的非藥物毒物誤食(9.5%)。平均急診停留時間為5.45小時;101名孩童(17.2%)需住院,其中21例(3.6%)需要加護病房;所有患者均存活。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9年2月的「台兒醫誌(Pediatrics & Neonatology)」。


另一篇則是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顏辰瑋醫師於2021年7月發表於「台兒醫誌(Pediatrics & Neonatology)」,針對兒童誤食居家清潔劑中毒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過去10年間共有103名孩童誤食中毒,男孩70名(68%)、女孩33名(32%),平均年齡3.5歲,大多數清潔劑誤食中毒發生在家裡(96%),誤食的居家清潔劑包括鹼性(74%)、酸性(25%)和中性(1%)3類,其中的鹼性居家清潔劑誤食會導致嚴重的食道損傷和食道狹窄。有25名患者(24%)需內鏡檢查,有5名患者(5%)出現食管狹窄,需要食道擴張。


任何東西皆可能成孩童危機 家長應練習急救準備


李嶸醫師強調,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造成孩童的誤食,例如藥物、錢幣、鈕扣電池、細小物品、玩具、清潔劑、殺蟲劑、酒精,甚至是含鉛物品與腐蝕性物質等。為預防孩童誤食異物或毒物,長庚兒少保護中心特別提出幾項重點提醒家長注意:


1.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並上鎖存放。


2.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保存在原始包裝或原瓶中,不要分裝在其他容器,尤其是飲料瓶或食物容器中。


3.亮麗包裝的洗衣膠囊對孩子更有吸引力,應放在孩童拿取不到的地方。


4.接觸含鉛塗料物質後應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以避免鉛中毒。


5.應妥善回收用過的鈕扣電池,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


6.孩童玩磁力珠玩具應有家長在旁陪伴,以避免誤食。


7.在家中趴下用孩子的視角看房間,移除或鎖好兒童視野內可造成兒童誤食的危險物品。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醫師建議家長,平日應學習心肺復甦術(CPR)和哈姆立克動作,為孩童誤食異物急救做好準備。若是誤食清潔劑或腐蝕性物質等毒物,則應立刻送醫,切勿催吐以避免食道和腸胃道二次灼傷。


高磁力玩具誤食恐致死 家長應盡量全程陪伴


土城長庚醫院院長、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召集人黃璟隆呼籲,像巴克球這種磁力珠玩具,磁力極高,孩童誤食可能造成胃腸穿孔等嚴重狀況,甚至死亡。雖然台灣已於2019年10月起將巴克球等磁性玩具納入商品檢驗法管理,但仍不時有誤食案例傳出,令人遺憾。


為有效避免孩童一再受到傷害,他建議除了家長慎選玩具並在孩童玩巴克球等磁力珠玩具時盡量全程陪伴,以及隨時檢查數量是否減少外,政府也應更積極管制巴克球等磁力珠玩具,甚至是立法禁止販售的可行性。
 

▲《鵝博士家中隱藏的危機》影片。(影片來源/「長庚兒少保護中心」YouTube)


更多NOW健康報導
▸青光眼會遺傳! 視野明顯變差就算眼壓正常也可能罹病
▸平平都是活動假牙 傳統與BPS差別在哪?牙醫師說分明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