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美國FDA近20年來首度通過失智新藥,你用的到嗎?你知道,長期吃哪些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最新研究發現,顧好你的心,也對你的大腦好。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吳承誌藥師,了解失智症與最新研究發現:
失智vs.老化 兩者大不同!
「失智不是只有忘記,而是全面退化,」吳承誌藥師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而是1種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衰退,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思考認知等各方面功能退化。
台灣失智症協會則點出,一般人都以為長輩是老番顛,人老了都是這樣,輕忽長輩其實是生病。正常老化的情況下,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但如果是失智症,患者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早期表現可能只有記憶力變差,常找不到東西,漸漸出現生活習慣和個性改變,多疑和無緣無故亂罵人等症狀。
「早期失智症狀輕微,與正常老化的差別不大,多半等到中期症狀明顯才被發現,」吳承誌藥師提醒,「同住者需要用心觀察,才能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失智症有哪些藥物治療?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美國FDA在六月通過新藥Aduhelm,可以有效減緩ß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是首度針對疾病進程研發的藥物,核准上市做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用藥。惟台灣目前尚未核准。
現行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沒有辦法治癒受損退化的大腦。主要是膽鹼酶抑制劑與NMDA拮抗劑,它們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傳遞,延緩疾病進程。前者適用於輕至中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噁心、腹瀉、頭痛、嘔吐等,後者則用於中至重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眩暈、躁動、尿失禁、失眠、腹瀉等。
「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腹瀉到無法自理,加重照顧者負擔,」吳承誌藥師觀察。一般來說,若藥物劑量增加、長期使用,發生副作用的風險就會提高。這類藥物有多種劑量、劑型選擇,因為它們需要時間慢慢整劑量,才能減少因為發生副作用而停藥的風險。此外,透過建立熟悉、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懷舊療法、芳香療法、寵物治療、音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服藥後如果出現不適的情形或副作用,應先諮詢您的主治醫師或藥師,勿自行停藥或減量,並於下次回診時主動告知。
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抗膽鹼藥物會阻斷1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
在1項約有28萬人參與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發現抗膽鹼藥物活性愈強,80歲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尤其是部份的抗憂鬱劑、膀胱抗毒蕈鹼用藥、抗巴金森症用藥和抗癲癇藥。
研究結論指出,中、老年病人若使用上述藥物,建議考量用藥的效益與發生失智的風險,如果有其他治療選項,應考慮使用別種用藥或者非藥物方式替代。
然而,這不代表該類藥物都不可以使用,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民眾,貿然停藥會加重病情,特別是抗憂鬱或抗癲癇等藥,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
對你的心好 更對你的大腦好!
「要注意體重與三高,會影響心血管,加速老化,提高失智症的風險,」吳承誌藥師提醒。最新的研究歸納,做到以下事項,有助預防或延緩失智症:
▸對你的心好:
1)控制血壓:收縮壓應保持在130mmHg以下。
2)控制血糖:第二型糖尿病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3)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只要減重2公斤,注意力與記憶力就能獲得顯著的提升。
4)規律運動:對於輕微認知退化的病人,有氧運動「可能」會有效益。
戒菸。
▸對你的友伴好:
1)參與社交活動:許多研究發現,孤單寂寞會提高失智風險。已婚人士比單身有更頻繁的人際互動,對於社交接觸有長期的效益。
▸吃出腦力:
1)地中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堅果、橄欖油,少吃飽和脂肪酸與肉類。WHO建議地中海飲食,有助降低認知功能退化或失智症風險。
2)節制飲酒:每日飲酒量不超過2罐(330ml)啤酒。
▸頭好壯壯:
1)如果聽力受損或喪失,鼓勵使用助聽器,大幅降低噪音的過度干擾。
2)減少暴露在二手菸或空氣汙染。
3)預防頭外傷。
4)一覺好眠:無關乎時間長短,重要的是睡眠品質。長期服用安眠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
▲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方法。(圖/藥害救濟基金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遠距上班上課宅在家吹冷氣 吃多動少皮膚癢溼疹來報到
▸疫情來襲企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何修榕提出5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