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問題成奪命隱憂 有疾病家族史者應警覺異常症狀

2803
陳盈臻 報導
心臟
▲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血管風險,積極控制,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處理。(圖/ingimage)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70多歲的江太太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平常在門診拿藥控制病情,最近1、2個月她常常在活動的時候覺得很喘,爬個1、2層樓梯就覺得快喘不過氣,加上近來天氣變涼之後,症狀似乎變得更嚴重了。本來以為是肺部的問題,但X光檢查卻沒出現什麼異狀,呼吸功能也正常。


由於喘的症狀一直困擾著江太太,她被轉診到心臟內科,安排心肌灌流檢查之後,發現心肌有局部缺氧。在醫師與家人共同討論之後,江太太住院接受心導管的檢查,證實在心臟的左前降支冠狀動脈嚴重的狹窄,以氣球擴張及藥物支架的置放後,她的症狀在隔天就已經感覺有大幅改善,出院之後繼續維持藥物治療。


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成高危險群 發生急性症狀死亡率高


心臟的運作主要依賴分布於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氧氣和養分,隨著年齡增加,或者是本身有家族心血管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菸等等心血管風險,血管內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這時除了會引發胸悶、痛的症狀之外,也會有容易喘的症狀。這一類的病人目前被歸類於慢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心絞痛。這類病患,因為心臟持續缺氧造成的不適症狀,讓生活品質下降,也有可能讓心臟的功能逐漸變差。倘若血管內的斑塊不幸發生破裂,會誘發血栓的生成而造成急性血流阻斷,也就是俗稱的心肌梗塞。這時心肌完全失去氧氣的供應,會造成急性損傷並且引發嚴重的胸痛、心律不整甚至是昏厥、猝死的現象,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30%以上!


慢性冠狀症候群,典型的症狀包括胸部悶痛,同時伴隨頭冒冷汗並牽連到下巴、肩膀或是手臂等處。不舒服的感覺通常不會持續超過15分鐘,在活動的時候症狀會被誘發,休息則可以緩解。有很大一部分的老人家、女性,以及糖尿病患者,症狀常常會像江老太太一樣,是以喘不過氣這種不典型的症狀來表現。


心血管檢查方式多元 適合對象各有不同


秋冬季節由於溫度的急遽變化或降低,有可能會造成血管痙攣收縮,造成症狀的惡化。病患因為上述症狀來門診就醫時,會先評估病患症狀是由於心血管病變的機會有多高,通常年齡越大或是同時有心血管風險,所預估的機率就越大。同時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以及心臟超音波等評估心臟功能。若懷疑心臟有可能缺氧,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安排合適的檢查來判定病人是否有心肌缺氧的情形,例如運動心電圖:讓病人在跑步機上快走同時監控心電圖是否有缺氧或心律不整的變化;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檢查:經由血液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觀察同位素在心臟肌肉受壓力以及休息時分布的情況來判定心肌缺氧的區域。


近年來經由電腦斷層的冠狀動脈造影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檢查可以直接觀察血管的構造以及病變的型態,相當有利於心導管術前的評估,不過目前國內健保尚未給付,需要自行負擔費用。每種檢查都有優缺點,可以和心臟專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自己適合哪種檢查方式。


治療方式不只藥物 研究顯示置放支架可改善心絞痛


若病人證實有心肌缺氧,如果狀況穩定或影響的範圍不大,可以先考慮藥物治療,利用藥物降低心臟的氧需求、擴張心臟血管,或是預防心肌梗塞。假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檢查發現有多條血管狹窄,心臟收縮功能受損,就可以進一步考慮心導管介入術治療。醫師會經由手的橈動脈或是鼠蹊部的股動脈建立管路將導管送至心臟冠狀動脈開口注射顯影劑照相,若有明顯狹窄的狀況,可以使用氣球撐開並且置放支架使血流回復暢通的狀態。


目前的研究顯示,置放支架確實能夠有效改善缺氧所造成的心絞痛症狀,現在主流使用藥物塗佈支架,更可以進一步減少未來再度阻塞的風險。隨著科技進步,除了巨觀的血管攝影之外,目前還有更精密的血管內影像檢查,利用超音波或是雷射光源直接探查血管的構造,協助支架精確地置放。血管介入手術之後會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避免血管突然發生血栓而造成心肌梗塞。


如果檢查當中發現有多條血管病變或是左主幹發生病變,有時候需亦評估是否使用外科方式做血管繞道,可以達到比較持久的效果。總而言之,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血管風險,積極控制,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處理,以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大啖柚子再喝優酪乳吃香蕉恐中毒? 營養師:別嚇自己
▸【影】「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