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奶類銜接成人食物 建立均衡飲食打造腸道健康

2723
編輯部 整理
喝牛奶
▲進入1歲後,若孩子仍以奶類為主要營養來源,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也會影響咀嚼吞嚥的能力發展。(圖/《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父母養孩子,總怕孩子吃得少,尤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胖嘟嘟,更是煩惱自己的孩子怎麼吃都吃不胖,是不是腸道吸收有問題?然而,期待腸道吸收狀況好,應先從建立均衡飲食習慣開始!


一直以來,孩子的身型總是被長輩拿來評斷父母會不會照顧孩子的依據,對養出瘦巴巴孩子的父母來說,內心其實也是充滿百般無奈,往往只能用「吸收不好」回應長輩的關心。


當食物進入身體後,當中的營養素經過胃的消化處理,進入腸道,由腸道所分泌的酵素分解為小分子的葡萄糖、胺基酸和脂肪酸,再經由腸道黏膜細胞吸收進入血液,最後,藉由血液循環送到全身,提供細胞所需要的能量。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腸胃科主任黃清峯表示,營養是所有生理功能運作的基礎,正確且均衡地透過食物攝取營養,並讓健康的腸道吸收,可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


特別是近幾年盛行「腦腸軸(gut-brain axis)」一說,他解釋,大腦與腸道雖分屬身體不同部位,但透過免疫、代謝、內分泌與神經系統而有所交流,也就是說,腸道的健康和大腦的功能會互相影響,根據研究,腸躁症、緊張壓力、憂鬱症、自閉症等盛行率極高的身心疾病,都與「腦腸軸」有關。


腸道健康很重要,而維護腸道健康的第1件事就是自多元食物中均衡攝取營養,讓腸道維持正常運作,並處於好菌多、壞菌少的菌叢生態。這對剛滿1歲的幼兒來說,是件艱鉅的任務,畢竟剛從奶類為主食的飲食模式,切換到跟成人的進食模式,很難無縫接軌。黃清峯醫師指出,如果副食品階段有循序漸進吃過多種食物,其實銜接成人飲食並不難,只要注意烹調時,把握將食物剁碎、煮爛或切小丁,讓孩子易於咀嚼吞嚥的原則即可。但有不少孩子在副食品階段的食用狀況不佳,進入1歲後,仍以奶類為主要營養來源,但這樣無法讓孩子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也會影響咀嚼吞嚥的能力發展。


黃清峯醫師建議,父母在過渡時期可以這樣做:如果1歲以上幼兒,依然1天吃5次奶,每次180 c.c.,早晚2次奶的量不減少,但白天3次的奶量,每次各少15c.c.,並用多吃1口飯代替,以1周的時間訓練每次少15c.c.的奶量,再到下1周時,可以再練習少喝15c.c.,改多吃2口飯代替少掉的30 c.c.,最後逐步減少奶量並累積飯量,只要父母耐心花上數周的時間,總是能讓孩子白天喝3次奶的習慣消失,改以吃正餐搭配點心的飲食模式。


為符合兒童的營養及熱量需求,健康的飲食模式應為1天吃3餐加2次點心,點心在2餐之間供應,且與下一餐相隔2小時,否則容易讓孩子吃過點心後,到正餐時間仍有飽足感而不想吃飯。


編輯:陳盈臻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