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好成績,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功不可沒,不但將所有疑似或確診者全部都掌握行蹤,同時也要匡列接觸者,竭盡所能把病毒封鎖在一定範圍,不讓疫情擴散。今(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鮮少露面的3位防疫醫師走上台,強調感謝所有曾經接受調查的民眾,讓台灣疫情能夠穩定。
調查疫情先要讓人安心 誠實受調防疫無名英雄
面對全然未知疾病新冠肺炎,不僅感染者害怕,家屬或密切接觸者同樣也會非常擔心,防疫醫師蘇家彬表示,只要疑似個案出現,防疫醫師就要前往調查,然而病患對於自身病情不安,家屬對於風險的懼怕,在如此恐慌緊張的情況下,給予即時資訊與安撫情緒,就是防疫醫師很重要的工作。唯有當病患與家屬等人安心下來,才有可能逐漸回想行蹤與接觸者。
台灣第1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調查,讓防疫醫師留下深刻印象。蘇家彬說,當手上拿到資料時,病患才剛病逝,家屬悲傷心情可想而知,相當同情,但即便如此家屬仍然配合調查,努力想出可提供線索,協助拼湊出病毒可能蹤跡。蘇家彬說,所有接受疫調不論確診者或接觸者,都是台灣此次新冠疫情防制的無名英雄。
醫學界柯南 結合警政民政不放過任何線索
防疫醫師不僅本身要有穩固的醫學專業,有時也要像柯南或福爾摩斯,在資訊不充足條件下,努力尋找病毒軌跡,如果遇到病患一開始不願意吐露實情,或根本接觸不到確診病患時,也要藉著各項跡證,搭配衛生、警政、民政單位通力協作,讓調查者能夠放下心防,或回想出曾經接觸過誰,曾經到了哪裡。 防疫醫師陳婉青提到,當要求確診者回溯前14天足跡與接觸史,有時不是病患刻意隱瞞,經常是記憶不一定正確,這時非常感謝行政與警政協助,因為有時有可能需要很多方法,用於確認與追蹤可能足跡,再來回頭詢問確診者有無遺漏,最長有時恐怕要花費1周至2周才能完成調查。
調查澳洲音樂家行蹤難度高 人證物證都是關鍵
陳婉青特別說,防疫醫師27人分布在全台,同時也有地方衛生局同仁,加上其他單位一起合作,才能完成每次疫情調查。例如澳洲音樂家確診個案,音樂家所到的地方,都要盡可能掌握各種資訊,比如,接觸人名單、搭乘的坐車等,尤其計程車是封閉空間,傳染風險非常高,此次就是藉由警政系統找到該名司機。
面對確診病患或接觸者可能記憶有遺漏的情況,蘇家彬也補充,疫調剛開始展開時,不可能馬上掌握全部資料。其實不僅是新冠肺炎,其他傳染病也類似,有時會找一些資料,例如受調者手機有沒有相關資料、在什麼地方拍過餐點、是不是有打過卡、有沒有在哪天有跟誰聯繫,或利用其他事證,協助受調者回憶狀況。
衝往前線調查疫情 察覺中國說法與作法有異
另一方面,衝入前線也是防疫醫師重要工作,今年1月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莊銀清與前防疫醫師洪敏南,就被派往中國大陸武漢確認疫情發展。陳婉青轉述當時狀況,莊銀清與洪敏南曾與陸方中央派下來的官員面對面討論,對方當下有說是人傳人疾病,同時行程大多是安排好的,必須靠仔細觀察才能發現端倪。
陳婉青補充,當時對新冠肺炎有很多事情不了解,但只要到現場前線調查,就會發現一些事情,當時在武漢雖然行程是安排好的,但在現場觀察周邊氛圍,就能感覺到氣氛非常不同,嗅出陸方說法與實際可能有不同,因此提高台灣防疫團隊的警覺性。陳婉青強調,防疫一定要到第1線,才能知道很多事情。
「防疫大作戰」屢上電視 在醫院被懷疑「有疫情」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開始後,指揮中心不斷在電視台播放「防疫大作戰」短片,提供民眾正確防疫知識,防疫醫師也輪番上陣。蘇家彬打趣地說,其實自己不太喜歡常上電視,有時到某個地方被認出來,會被誤認當地是不是有疫情。曾就有醫院職員詢問,是不是該院有確診患者,但實際上有時前往的醫院不一定跟疫情有關。
蘇家彬也說,防疫醫師工作除了阻擋疫情外,與民眾溝通也相當重要,雖然因「防疫大作戰」短片時常在電視出現,但能有助於民眾防疫,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防範方法,任何宣傳方式都是很好的工具。
不同於一般醫師經歷 周志浩:歡迎新血加入
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所有防疫醫師都具有專科與臨床專業,進入團隊後,還要接受公共衛生訓練,加上要面臨多元不一樣問題,因此能夠與一般醫師有相當不同經歷。不論是已有專科證書或快要結束專科訓練醫師,只要有意願都可以投入防疫醫師行列,疾管署都非常歡迎。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特別安排「梅花位」,讓防疫醫師左起蘇家彬、鄒宗珮、陳婉青能脫下口罩,露出台灣英雄容貌。(攝影/陳敬哲)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罹癌發生率增加所幸死亡率下降
▸大腸癌連續12年居國人癌症首位 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