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抗SARS經驗 談疫情爆發醫護人員恐陷焦慮潮

3328
王澍清 報導
醫護人員
▲疫情爆發後瀰漫著焦慮潮,事後研究發現,不少醫療護理人員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圖/ingimage)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病毒快速蔓延,亞洲國家陷入恐慌,台灣更是人心浮動,搶購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醫師指出,疫情爆發後瀰漫著焦慮潮,提醒政府應該重視疑似及確診個案、醫護照顧者等身心健康,減少日後憂鬱、焦慮等傾向。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蘇東平主任指出,2003年3月SARS重創台灣醫療體系,356人受到感染、73人死亡,疫情於同年7月初獲得控制,事後研究發現,不少醫療護理人員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

 

以某醫院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接觸SARS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來探討身心問題,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SARS病患者,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

 

結果發現,追蹤107位劑量最低的醫護人員,約5%至17%在疫情爆發時被隔離而出現精神症狀,其中以失眠、恐慌症、憂鬱、焦慮症狀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為主。

 

SARS風暴過後的第3個月,發生率下降一半;到了6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僅有1位有憂鬱症,少數幾位仍有較輕微的恐慌、焦慮症狀及失眠。研究還發現,家庭支持提供了保護因子,降低受隔離者的身心壓力。

 

第2個研究是在SARS盛行時,針對在SARS病房(分為一般病房與ICU重症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70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1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對照組則是沒有照顧SARS病人的32位醫護人員。

 

結果發現,SARS病房醫護人員憂鬱症發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13倍之多,而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4倍,且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比率也較高。該研究建議,應該避免讓年紀較輕以及對SARS持有負面感受的醫護人員參與臨床治療,才能減少日後神經及情緒困擾。

 

第3個研究則是針對22位在照顧SARS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1年半及4年半的追蹤研究,內容包括精神症狀、認知功能、壓力激素及腦造影(腦神經細胞活動的測量)。

 

結果發現,在SARS盛行時,超過6成的個案都得到急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重度憂鬱症;1年半之後降低至3分之1左右,4年半後僅3至4人有輕微的殘餘症狀。

 

此外,在SARS盛行時發生的害怕及恐慌症狀,於1年半及4年半追蹤時,均已消失;不過少數個案精神狀態變得十分脆弱,對媒體的災難報導也十分敏感,導致症狀復發,其中2人甚至出現短暫的躁鬱症。

 

蘇東平指出,在爆發重大感染疾病疫情時,人們心理充滿了的害怕、不確定性和被汙名化,從過去抗煞經驗及目前社會狀況來看確實如此。建議政府積極發展精神醫療,透過評估、支持、治療和服務,平輔醫護人員和社會大眾不安的心。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