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統計發現,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7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千人,其中死於肺阻塞者占比超過8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患者如未規律用藥,或未正確使用吸入器裝置,恐增加急性惡化風險,提高死亡機率。
王伯伯年65歲,菸齡長達30年,可說是典型老菸槍,半年前因感冒造成呼吸急促且合併喘鳴聲,緊急送醫確診為肺阻塞,儘管規律用藥、定期回診,但仍覺得不適,更抱怨如果走動太快就會喘,或天氣變化大,就感到胸口不舒服。2個月前又因呼吸急促而至急診,這次醫師、護理師終於找到影響療效的主因,原來是吸入器的使用方法錯誤。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宜蘭羅東博愛醫院邱國欽副院長指出,王伯伯是模仿電視劇主角的吸藥方式,按壓2下、快速吸入且沒有閉氣,導致藥物沒有進入肺部,無法發揮藥效。
「急性惡化是肺阻塞致死的主因」,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代表、台大內科部副主任王鶴健說明,如果發生1次重度急性惡化,2個月內死亡率會提升至2成。除了規律用藥,肺阻塞患者還應該學習如何正確使用吸入器裝置,才能確保有真正使用到藥物,這也是避免急性惡化的關鍵。
為了解肺阻塞患者用藥狀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調查7家醫院、168位肺阻塞患者使用吸入器狀況,結果發現,有超過半數患者「有用沒到」,導致治療成效大打折。超過8成 (83.3%)患者接受過衛教訓練,但其中近5成 (49.4%)使用吸入器的流程仍不正確。調查也顯示,肺阻塞患者在使用呼吸器上,常面臨「吸氣量不足」、「憋氣時間不夠」、「手口協調性不佳」等3大障礙,導致藥物無法進入下肺部。
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古世基建議,患者回診時,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自身藥物治療與吸入器裝置使用的正確性,避免因用藥不完全導致急性惡化發生,面臨住院或死亡威脅。
目前用於治療肺阻塞的藥物至少有3種、吸入器則至少4種類型,2020年國際最新治療指引(GOLD Guideline)認為,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能降低40%急性惡化風險,效果顯著。古世基提出吸入器用藥3大建議,分別為:
(一)吸藥前先把肺裡空氣吐完。
(二)按壓吸入器同時吸藥。
(三)吸藥後憋氣至少5秒。
此外,初診病人務必定期回診追蹤用藥狀況,並能正確使用吸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