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長柯文哲27日再度化身「1日社區醫師」前往案家進行訪視,並出席「慈悲關懷社區志工授證活動」與社區志工同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在柯市長支持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指導下,持續將健康、醫療、信賴的服務帶進社區,深耕社區照護有成。
柯文哲指出,台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人口老化並不是主要問題,重點是「老得太快」,讓社會難以應付。因此,未來在社區營造、到宅醫療的需求會日益龐大,加上少子化情形,家庭缺乏人力照顧長者,更加凸顯社區照顧的重要性。
台北市可說是台灣醫療資源最豐富、密集的地方,卻有許多失能者或行動不便的長者住在沒電梯的舊式公寓,到醫院看病的路變得既艱辛又困難。北市聯醫定位為社區型醫院,為補足社區照護缺口,透過居家醫療、慈悲關懷社區據點,讓行動不便、就醫困難的市民同樣也可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
家住老舊公寓3樓的莊伯伯,因中風已臥床2年多,都由莊媽媽負責照顧,偶爾女兒會來幫忙,但莊媽媽擔心自己年紀大不會換藥,有了醫護團隊的指導與協助,莊媽媽表示,先生從出院到現在傷口癒合情形改善,家中的環境也變整齊,醫師、護理師及照護團隊協助解決醫療與生活照護問題。
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市府逐步推動居家醫療、藥師、復健、護理到居家安寧,北市聯醫在總院長黃勝堅的領導下,醫護同仁走入社區,讓市民最直接的感受到關懷。北市65歲以上人口大約有42萬,但逐家訪視的能量有限,多數長者仍生活在社區裡,去年起,北市聯醫與社區合作,帶入國際慈悲關懷憲章精神,成立慈悲關懷社區,凝聚社區力量,讓鄰里一起來關懷、照顧社區長者,落實社區醫療互助、共助精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說明,台北市目前結合社區學校、宗教、民間公益團體等單位,成立8個慈悲關懷社區,分布在士林區(舊街)、內湖區(湖星)、萬華區(天后宮)、文山區(指南)、大同區(慶安)、中山區(中庄仔福德宮)、北投區(福星)、信義區(長春),將陸續成立20個慈悲關懷社區據點。
而在慈悲關懷社區推動的過程中,社區志工的投入與陪伴是改善社區老人醫療照護環境的關鍵。為肯定慈悲關懷社區志工的貢獻,志工授證56人,希望繼續藉由自發且永續性的社區關懷、陪伴,凝聚社區互相幫助力量,讓民眾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地區產生認同感、歸屬感及參與感,創造「人互信、社合力、醫到宅、老終安」的社區。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北市聯醫定位為社區型醫院,為補足社區照護缺口,透過居家醫療、慈悲關懷社區據點,讓行動不便、就醫困難的市民同樣可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