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答非所問 原來是耳中積液作怪

5047
【NOW健康 馬姍妤/新北報導】
積液性中耳炎
▲中耳炎是嬰幼兒孩童常見的疾病,幾乎所有6歲以下的兒童都至少感染過一次中耳炎。造成兒童特別容易發生中耳炎的原因,主要來自於腺樣體的過度增生,以及耳咽管發育尚未成熟。(圖/ingimage)

即將念小學的萱萱,原本伶牙俐齒、活潑反應快,但近來開始答非所問,有時對叫喚也沒反應,看電視甚至越坐越近,媽媽帶她就醫後,經診斷罹患了「積液性中耳炎」,不僅聽力受到影響,在鼻腔後方靠近耳咽管的腺樣體也出現過度增生現象,經過引流手術,並同時以微創內視鏡的方式,將過度增生的腺樣體移除後,萱萱立刻表示可以聽得清楚了。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表示,中耳炎是嬰幼兒孩童常見的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1歲前的嬰幼兒,有60%以上感染過中耳炎;3歲前則有高達80%以上兒童有中耳炎病史;幾乎所有6歲以下的兒童都至少感染過1次中耳炎。造成兒童特別容易發生中耳炎的原因,主要來自於腺樣體的過度增生,以及耳咽管發育尚未成熟。

耳咽管主要功能是調節耳內壓力,一端開口於中耳腔內,另一端在鼻腔最後方(鼻咽部)。相較於成人,兒童的耳咽管短且水平,所以當感冒時,細菌較容易由鼻咽部的開口進入中耳腔造成感染。腺樣體剛好位於鼻咽部耳咽管開口附近,過度增生肥大的腺樣體使細菌更容易沾黏而扶搖直上進入中耳。

黃韻誠醫師提到,一般來說,急性中耳炎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下都能治癒。然而中耳與鼻黏膜一樣,都會分泌液體,感染後中耳所產生的分泌物若是無法即時排出,則會形成所謂的積液性中耳炎,進而影響兒童聽力。積液性中耳炎會有耳塞、耳悶、耳鳴、聽力損失等狀況,只要積液消退,恢復中耳通氣,症狀即消失,但如果腺樣體過度肥大壓迫到耳咽管開口,使得中耳積液太久無法排出,嚴重會造成聽力受損。

由於聽力對小朋友的語言學習發展相當重要,黃韻誠提醒家有幼童的父母,務必留意孩子的行為和聽力反應,若有反覆中耳炎、說話不清楚、答非所問、叫喚有時沒反應、某些字發音不正確、看電視時音量調較大聲的情況時,趕緊帶孩子到醫院做聽力檢查,確認是否罹患積液性中耳炎,以及聽力有無受損。

如果確診是積液性中耳炎引起的聽力損害,可以透過顯微手術,在耳膜放置引流管,將耳內積水引流出,並同時將過度增生的腺樣體削薄。黃韻誠醫師說明,顯微引流手術的效果顯著,大部分孩子在手術完成當天,就表達已能聽到。而引流管置入後,平均半年到1年間會自行脫落至耳道外,脫落後大部分的置入洞口也會自行癒合。

台灣目前全面執行新生兒聽力篩檢,先天性聽障孩童幾乎能夠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但由積液性中耳炎所引起的聽損很容易被忽略,錯失及早治療機會。黃韻誠呼籲,爸媽及老師要重視聽力保健的觀念,一旦發現孩子有異樣,就要找專業醫師為孩子做聽力檢查等的診斷,切勿因一時疏忽,讓孩子學習受到影響。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