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老人疝氣多 腹腔鏡修補術不需開腸剖肚

1621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一名高齡76歲的林老先生,疝氣問題已經困擾五年,每到發作疼痛時總要到床上躺平休息,甚至需要拿電暖爐來幫助腫塊消失,再自行用手推回去腹腔,每次都要痛一小時以上才會恢復,不過隨著疼痛的次數越來頻繁,才發覺不對勁,結果一經醫師檢查,連攝護腺與胰臟都跟著發炎,隨即幫阿伯進行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第二天疼痛狀況立即改善,可以自行下床走動。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陳淳表示,在雲林看診時發現,有疝氣問題的老人特別多,甚至每個月的疝氣手術是台北總院的二至三倍多,推測可能是和農耕生活長期拿重物、長期便秘、攝護腺肥大有關係,而年紀漸增,腹壁組織強度變弱,腹股溝或陰囊有東西突出的症狀就會越來越明顯,很多老人家逼得最後疼痛不已才就醫。

  泌尿部陳億聲醫師表示,目前引進最新的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可以不需「開腸剖肚」,利用微創手術只需三個0.5到1公分的小傷口,就能在腹部內進行腹股溝疝氣的修補,在鋪上人工網膜,加強腹壁的強度,徹底解決疝氣問題。因為傷口小且術後以美容膠固定,不僅傷口美觀復原快速,也降低術後疼痛感。

  多數疝氣病人前來求診的原因都是因為發現在肚子用力或是咳嗽時,自己的腹股溝或陰囊有東西突出的感覺,當躺下來後,腫塊又會消失或是可以用手推回去腹腔,此外也有些病人會感覺腹股溝有疼痛的感覺。如果不經手術處理,則容易因腸子掉入疝氣袋後造成腸子缺血壞死,導致必須切除壞死腸子,甚至會有危及生命。

  腹壁疝氣所指的是腹內的器官由腹壁往外凸出,包含腹股溝疝氣,股疝氣,臍疝氣,與切口疝氣等,其中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即俗稱的脫腸或是墜腸。腹股溝疝氣的成因年紀大小有所不同,年輕人跟小孩的疝氣多半是先天的,主要是因為在出生的時候原本應該要關閉的鞘突沒有完全關閉,因此成為一個通道連至腹腔中,肚子內的網膜或是腸子就會延著這通到跑到腹股溝或是陰囊中,形成腹股溝疝氣。然而中老年人的腹股溝疝氣則多屬於後天的,主要是因為病人長期拿重物,長期便秘,或是攝護腺肥大等因素,造成腹內壓力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加上年紀漸增,腹壁組織強度變弱,因此腹內器官延著腹壁較弱的地方凸出來,而最常見的地方就是腹股溝。

  外科部侯奕仲醫師表示,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是在肚臍周圍劃一個約1公分的傷口,而在兩邊的下腹部則是各劃一個約0.5公分的傷口,在腹壁與腹膜之間灌入二氧化碳,造成氣腹,在腹腔鏡直視下,拉回疝氣袋,另外也可以順便檢視對側有無疝氣,若有也可同時修補,之後在腹壁鬆弛的部分鋪上人工網膜,手術結束後放掉肚子內的二氧化碳,消除氣腹,此時腹壁跟腹膜就會穩固夾住人工網膜,而達到補強腹壁的目的,整個手術過程都是在腹膜腔外進行,因此傷害到腹內器官的機率低,也不易有術後腸沾黏的問題。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