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妖鏡!窄頻影像系統讓食道癌現形

713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食道癌高居國人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九位,日前資深藝人徐風傳出罹患食道癌,發現時已經是第三期。即使使用胃鏡檢查,在「紅、綠、藍」的白光之下,初期食道癌還是有可能隱匿不可見。內視鏡新利器「窄頻影像系統」(NBI)」如同食道癌的照妖鏡,不需要使用顯影劑,在藍綠色光線照射下,若有癌變,就會顯現,讓食道癌現形,同時可以施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削去薄如蛋殼的表皮癌細胞,不用開刀即可痊癒。

  雙和醫院內視鏡中心主任暨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副祕書長李宜霖說,若是使用傳統胃鏡,無法發現老楊的早期食道癌病變,當肉眼看得到病灶時,往往已經是第二、第三期的食道癌,必須整段食道切除。而食道截除後,只要一平躺,胃酸就會直接逆流到喉嚨,動輒溢出胃酸,病患的生活品質堪憐。

  因為使用窄頻影像系統及早發現老楊的癌病變,李宜霖醫師立即為病患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在內視鏡下,使用IT刀,如同剝去蛋殼薄膜一般,輕輕的剝離0.2公分的薄皮,切除癌病變的病灶,並完整保留病患的食道。老楊當天就可以下床,隔天就可以進食,完全不影響生活品質。

  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最早運用於早期胃癌的切除,越來越多醫學中心級的醫院開始施行,但是針對早期食道癌部份則較少施行。李宜霖解釋,食道的管徑小,內視鏡在其中幾乎沒有轉動的空間,如何在狹小的空間內,靈活、精確的切除薄薄的癌變病灶,需要熟稔的技巧,否則可能造成食道的穿孔。

  根據研究發現,罹患頭頸癌的病患,有將近10%的機會也會合併發生食道癌;若是罹患下咽癌,罹患食道癌的機會更高達20%。但是當病患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時,往往已經是第二、第三期的食道癌,必須進行大範圍的切除手術。

  因為食道癌難以早期發現,九成病患因為吞嚥困難而求診,由於多數是中晚期發現,因此預後不佳,台灣每年約有600人死於食道癌,若能廣泛使用窄頻影像系統篩檢,早期發現食道癌,食道癌的預後可能有革命性的提升。

  台灣的食道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李宜霖醫師呼籲,民眾應戒除菸、酒、檳榔,食用新鮮食物,少吃醃製與發霉食物,避免吃太燙口的食物,若是食道癌的高危險族群,更應該進行例行檢查,窄頻影像系統(NBI)可作為早期診斷的利器,一旦發現早期癌變也不必害怕,可使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微創手術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