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在惱人 談尿路結石

910
【文/國軍桃園總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劉煥昀】

  「尿路結石」即有石頭形成或停留在尿液行經路徑,常位於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等器官。臺灣尿路結石盛行率約9-10%,男性較女性多2-3倍,常發生於30-50歲間,兒童及老人較少。好發於夏季,恐因高溫使大量汗液流失,導致尿液量減少。曾患結石及有家族遺傳的病人,結石再發生率更高。

  尿路結石常見成份有:草酸鈣與磷酸鈣結石、感染性結石(成份為磷酸銨鎂)及尿酸結石,大都由腎臟形成,症狀因停留時間及位置而不同。例如:疼痛、血尿、尿路阻塞、頻尿及尿路感染。然而患者也可能毫無症狀,或只有輕微不適,易使人警覺降低而延誤治療時機,慢性阻塞使腎功能喪失,導致洗腎。

  常見診斷方法有三:1.放射線、2.腎臟超音波、3.尿液及血液分析。而治療方法又可分症狀治療和手術治療。症狀治療即針對較小的結石,利用給水、止痛劑、平滑肌鬆弛劑,以利結石自行排出。手術治療分成開刀與非開刀,一般治療順序為:一打(體外震波碎石術)、二撈(內視鏡手術)、三開刀(傳統取石手術)。

  研究也發現,傳統攝護腺用藥的α-1a甲型阻斷劑(學名Tamsulosin),對促進尿路結石排出亦具效果,藉以放鬆攝護腺、膀胱三角及下段輸尿管等部位,利於小便及輸尿管結石的排出,另也可降低體外震波碎石術後病人,在排出結石過程的不適,並縮短結石排出日數。

  「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若沒有追蹤治療與預防,50-60%病人會在5年內復發,多喝水可降低復發率。強烈建議結石病人若有血尿、腰痛症狀,應立即回院檢查。就算沒有任何症狀,也應每隔3-6個月回診,藉驗尿、照X光或腎臟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