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的最佳藥物--生物製劑

822
【NOW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是風濕免疫科門診中治療起來最為棘手的兩種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遭到誤診,等到症狀惡化,治療效果都有限,所幸生物製劑的問世,讓病友們又能重新站起、繼續工作。

  已故知名女作家、筆名杏林子的劉俠,12歲時不幸罹患「類風濕關節炎」,手腳腫痛、行動不便,身心飽受煎熬,最後四肢嚴重扭曲變形,連握筆都成問題。

  台北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40到60歲中年女性,初期症狀為關節僵硬,尤其是早晨醒來時,手部細小關節感覺僵硬,最後蔓延到其他部位,無力疲憊、行動不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林孝義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最主要的問題是來自腫瘤壞死因子,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如果可以抑制腫瘤壞死因子,病人很快就回到工作崗位。

  傳統藥物多以症狀治療為主,頂多讓患者不痛不腫,卻無法抑制病情惡化,隨著生物製劑的標靶治療藥物的研發成功,除了四肢腫痛獲得緩解之外,還抑制腫瘤壞死因子,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正常,可以外出工作。

  至於僵直性脊椎炎,林孝義表示,此病好發於20至30年歲的輕男性,台灣地區國內約有四萬多名患者,許多人發病時,腰痠背痛,都以為是運動傷害,未能及時接受治療。

  許多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入伍服役,退伍之後,整個人幾乎癱廢掉,脊椎嚴重變形,往前彎近90度,小便時,還得偏過頭,否則尿液可能噴到自己臉上。

  林孝義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身上都帶有特定基因,進了軍中,出操上課,一不小心就會受傷,另外,在團體生活中,泌尿道及腸胃道容易感染了病菌,進而誘發此基因的表現,讓症狀惡化得更快。

  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周泰郎表示,病友團體中約有六成以上的病友被延誤治療,健保局又遲遲未將生物製劑納入給付,對於病友來說,相當不公平。

  中華民國類風濕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教授羅淑芬表示,目前治療僵直性脊椎炎藥物中,效果最好的是生物製劑,但價格昂貴,且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確實造成了病患及家屬的沈重負擔。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