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粥養生

847
【韓良憶】
  相信粥可以養生,當然不只我的父母而已,數不清有多少華人都深信粥食有益健康。

  胃口不好時,就想喝粥。一杯米對上七杯左右的水,大火煮滾後轉文火,再熬一會兒,不時以木杓攪拌一下,以免焦底,等到鍋裡「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見袁枚《隨園食單》),便舀上一碗,捧在手心裡,嘴就著碗緣上啜上一口。粥乍入口,味似平淡,再一嘗,方覺平淡中自有甘甜,還有股幽然的米香,接著挾上一小塊蔭瓜或醬蘿蔔,再啜一口,原本鬱結的胃口慢慢打開了,不知不覺間,唏哩糊嚕喝下兩三碗。

  粥即稀飯,如果是白米加水煮成,我家習稱為稀飯,這是爸爸的叫法,他說從前在江蘇泰州府老家,早、晚都喝稀飯,只有中午吃點乾飯。早餐的稀飯佐以各色醃菜,再來點饅頭、蒸包;晚膳菜餚就比較豐富,熱炒、清燉、紅燒樣樣不缺,擺滿一桌。泰州人煮稀飯常用秈米,也就是台灣俗稱的在來米,煮出來的稀飯不很稠,清爽;偶爾想換換口味,才改用粳米,或摻點豆麥雜糧,吃好玩的。

  在我家,稀飯尚有別名,如果加了魚肉蔬菜等葷素材料同煮,就得改口用媽媽的閩南語,稱其為「糜」(音如moaai)。阿嬤和媽媽都愛食糜,甜鹹不拘,甜的像「米糕糜」(桂圓糯米粥)是下午的點心或宵夜,食時可淋少許米酒,寒冬時分喝上一碗,渾身暖烘烘;鹹糜一般當午膳,暑日天氣酷熱,吃不下油膩之物,中午就食糜,筍絲蚵仔糜、香菇芋頭糜都是阿嬤的拿手菜,阿嬤煮糜有祖籍廈門之風,米粒不熬太久,故粒粒分明,軟而不爛。

  父母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對於粥該怎麼烹飪、怎麼吃,各有各的想法,爸爸就始終不愛吃阿嬤的鹹糜。不過他們倆倒都同意,粥易入口、好消化,可以養生,所以小孩生病時,一定要喝粥,而且得喝不必多咀嚼便可下肚的清粥,就是爸爸的稀飯,只是煮粥時,水宜多加一點,還得多熬個半晌,好讓粥更稀、更爛,也更好下嚥。為了營養,清粥裡尚需拌雞精或肉鬆,由爸爸或媽媽持碗餵食,他們每舀起一匙粥,都不忘噘起嘴來吹涼,以免熱粥燙傷寶貝兒。爸媽就這樣一口一口地餵飽病弱的孩子,逐漸把我們養大。

  直到現在,肉鬆拌稀飯仍是我的「療癒食物」(comfort food),我只要身體有恙,就只想吃這一味。為了預防病中無體力起床,剛來荷蘭不久,就未雨綢繆,教丈夫熬粥。他原不知粥為何物,更死硬派的不信中式養生之道,但是為了妻子心靈(或身體)健康,如今也學會煮稀飯了。

  相信粥可以養生,當然不只我的父母而已,數不清有多少華人都深信粥食有益健康。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國人便有以粥養老、養生 的制度和觀念,《禮記》中即有不少有關粥的記載,好比〈養老篇〉中就說:「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顯然認為粥適合衰老之人食用。

  不過古老今來,論起對粥的「信仰」之堅定,南宋的陸游恐怕是數一數二,這位大詩人特別注重養生,寫了不少養生詩,他相信食粥可以延年益壽,甚至著有〈食粥〉詩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知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詩人一生活了八十五年,在八百多年前,其人如此高壽,算是人瑞,但不知這跟他嗜食粥糜有沒有直接的關係呢?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