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林老太太體重在短短2個月內異常掉了6公斤,不斷腹瀉及便祕。3週前腹瀉竟開始出現血便,腹瀉頻率從一天6次,增加到一個小時1次,左腹經常疼痛,吃了成藥及診所開的藥物,不見改善。最後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科求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罹患典型且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文傑說明,林老太太過去有高血壓及痔瘡病史,40歲時曾罹患大腸炎,接受2年治療。由於年長合併有腹痛、體重減輕、大便習慣改變以及血便等類似大腸癌症狀,安排了貧血及營養相關的血液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
吳文傑依據檢查結果指出,林老太太有嚴重營養不良和貧血等問題,大腸鏡發現數十顆類似腫瘤狀的病兆,合併嚴重潰瘍,遍布整段大腸,內視鏡及病理報告皆診斷為典型且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
林老太太於住院期間接受口服阿腸克錠及類固醇,腹瀉頻率已減少到一天1至2次,血便、營養狀態以及貧血情形都有改善,住院2週後出院,終於擺脫過去離不開廁所、無法常飲食、不敢出遠門的惡夢,可以放心跟家人出外散心聚餐。
吳文傑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慢性大腸疾病,在西方國家相當常見,但在亞洲地區尤其台灣病例數卻很少見,1998年統計每20萬人只有1人,因此過去連醫護人員對此病的診斷及治療也不熟悉。
除了引起腸胃道症狀外,潰瘍性結腸炎也可能併發眼睛、皮膚以及口腔黏膜潰瘍或結節,治療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控制,並在急性惡化期接受類固醇或生物製劑的治療。
吳文傑說,目前唯一根治性治療只有全大腸切除,但礙於患者大都為家庭經濟支柱的中壯年,且藥物控制效果佳,一般建議藥物治療失敗時才開刀。近期研究則指出,壓力、情緒低落與經歷重大心理創傷,可能使病情惡化。
吳文傑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如拖延20年,約有6%至12.3%的機會演變成大腸癌,病患應在罹病後8至12年起,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一發現癌化徵兆,就接受手術切除大腸。
▲吳文傑依據檢查結果指出,林老太太有嚴重營養不良和貧血等問題,大腸鏡發現數十顆類似腫瘤狀的病兆,合併嚴重潰瘍,遍布整段大腸,內視鏡及病理報告皆診斷為典型且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圖/ingimage)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