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多費心 大腸直腸癌退散

1887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
雙和醫院院長吳志雄醫師
▲雙和醫院院長吳志雄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大多數的大腸瘜肉演變為大腸癌通常需5到10年的時間,故大腸癌發生率雖然高,但由於較容易發現病灶,且癌症演變的時間較長,所以只要定期做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較容易控制病情。

衛生署於2013年公布國人十大死因,其中惡性腫瘤(癌症)連續31年蟬聯冠軍,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28人死於癌症。其中,結腸直腸癌(統稱為大腸癌)的發生率自2007年起已超過肝癌,總人數躍居第一,而死亡率更高居前三名,因此,其嚴重性不得輕忽。

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結腸又可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大腸癌有2/3的機率發生在人體左半部的直腸及乙狀結腸,而大腸癌的成因除了基因遺傳之外,絕大多數是生活及環境條件所影響。抽菸喝酒、攝取紅肉及動物性脂肪會增加罹患風險,若要預防可多吃高纖維的蔬菜、水果,並維持適當的運動。

雙和醫院院長吳志雄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大多數的大腸瘜肉演變為大腸癌通常需5到10年的時間,故大腸癌發生率雖然高,但由於較容易發現病灶,且癌症演變的時間較長,所以只要定期做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較容易控制病情。

然而,大腸癌症早期徵兆並不明顯且特異性不高,易被病患及醫師疏忽,以致錯失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黃金時機。且大腸癌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且年輕化之趨勢,所以,民眾平時若發現排便習慣及糞便形狀有所改變,或有裡急後重、解不乾淨的感覺,或是經常性腹部疼痛、血便或體重減輕等症狀,都要注意是否為大腸癌的徵兆,建議應立即做大腸鏡檢查,如有家族史之病患,更應在30到40歲開始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吳醫師最後強調,目前手術、化療藥物以及放射線治療的進步,使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與存活率大大提升。而定期做FOBT(糞便潛血免疫分析篩檢)以及大腸鏡,可早期偵測瘜肉的發生,早期治療以預防惡化。

本次講座民眾參加踴躍,台北市紅十字會將於7月19日再舉辦一場健康公益講座,當天共有三場:第一場《漫談慢性腎臟疾病》,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振文主講;第二場《攝護腺疾病的治療及預防》,主講人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教學研究部的吳建志主任;第三場《鼻過敏真惱人 怎麼辦?》,由中山醫院耳鼻喉科李宏信主任醫師主講。

本次講座將舉辦於7月19日星期六,下午一點至五點,地點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室(台北市徐州路2號4樓),講座全程免費。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撥打報名專線:(02) 2391-5568轉報名組。亦可線上報名:http://lecture99.com/program.php?id=15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