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中華職棒總教練徐生明無預警的在日常慢跑後,因心肌梗塞猝死,消息傳來令許多人難以置信,平時硬朗的徐總教練,怎麼會就這樣離開人世。其他如前內政部準部長廖風德於登山步道上猝逝、知名歌手馬兆駿心臟病突發不幸死亡、演員戎祥酒後猝死事件,相信大家都還記憶猶新。也不禁要問,究竟「猝死」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又是猝死的危險因子呢?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委員的吳孟修醫師表示,猝死的發生多以心因性為主,如心肌梗塞、重度狹心症、心肌病變或嚴重心律不整等。此外,猝死亦常發生於過勞族群,研究顯示,過勞型的猝死有80%以上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都是可能致命的因子。
臨床上,雖有部分猝死案例是發生在運動之後,但吳孟修醫師指出,單純因運動猝死的比率極低,不到萬分之一,且多半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所以民眾不必過於恐慌。反而要將焦點放在自身是否有先天原發性心臟病、家族病史、運動之前是否有其他的心臟病發作、缺血性心臟病或心律不整等,因為這些都是潛在的危險因子。
留意潛在徵兆 及早就醫檢查
就心因性猝死來說,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兆,如胸痛、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有可能是在預告猝死的發生。吳孟修醫師提醒,如果平常很容易喘氣、感到疲倦、全身倦怠、雙腳浮腫、半夜需端坐呼吸、間歇性胸痛、胸悶如重石壓胸感、陣發性心悸, 甚至出現暫時性失去意識或頭暈,就要特別注意是不是有心臟方面的問題。而心因性胸痛常常伴隨轉移痛,疼痛的位置可能會發生在上腹部、頸部、背部、下巴、肩膀或左上臂等處,若有上述的徵兆應及早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事實上,預防猝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並加以矯正。吳孟修醫師指出,無論是心肌梗塞或是心肌病變等結構性問題,而使心臟的收縮功能產生變異;或是因為電氣生理不穩定造成致命性心律不整,都必須進行詳細的檢查才能找出病灶,並進一步達到積極預防猝死的目的。
遠離猝死 從預防心血管疾病開始
由於猝死的發生多為心因性,也就是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因此任何危害心血管健康的因素,也就等同於猝死的危險因子。吳孟修醫師提醒,想要遠離猝死,首先就要從預防心臟血管疾病著手。現代人的飲食普遍存在著熱量過高、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新鮮蔬果攝取不足等問題,再加上壓力、肥胖、抽菸、運動量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不僅對心血管不利,甚至對於整體的健康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因此,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戒除上述的危險因 子,也應採取低鈉飲食,以免高血壓帶來心血管的危害。 此外,平時就要維持的正常的血糖與血脂,以及健康規律的生活,才能保護我們的心血管免於疾病的侵擾,也才能杜絕猝死的發生。
▲臨床上,雖有部分猝死案例是發生在運動之後,但吳孟修醫師指出,單純因運動猝死的比率極低,不到萬分之一,且多半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所以民眾不必過於恐慌。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