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老」,有很多不同的形容,過去談老化常是「用單一器官功能角度」去談的,事實上一個人的老化會是整體的進展,老的樣子有幾個共同的特色,除了頭髮白、長皺紋的外表之外,有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行動能力的下降,活動不再那麼靈活。而這種生活行動能力、生活功能的自理能力下降,其實也是現代人非常擔心的問題,害怕老來變得臥床不起、或是得坐輪椅、無法行動自如,時時處處都需要人照顧,這是現代人共同的恐懼。
行動力衰退 加速老化
在老化的過程中,當然有部分是來自於疾病因素,比方中風,可是撇開這些疾病因素,有非常多的老人家即便沒有罹患那麼嚴重的疾病,終究還是會出現行動不便的症狀,像是肢體力量不夠、走路走不穩、走不遠等等的情況。這些現象常被歸類為「一般正常的老化」,所以沒有花太多精神去追根究底,誤認為老人就應該是這副樣子,可是近年來,有非常多的研究觀察到。
老人如果發現生活功能、走路、行動狀況開始退步的時候,其實他在未來發生一些健康危害事件,比如說住院、跌倒、骨折、死亡的風險都可能會增加。用這個概念回頭去看,我們希望人生最後能安然頤養天年,應該是期待「生活品質」在人生的各階段都能盡量的極大化。
世界各國回顧老年民眾身體功能退化的原因,發現有幾大系統具有絕對的重要性,包括視覺與聽覺的感官系統、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系統,其中,骨骼肌肉系統的重要性,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重視。骨骼肌肉系統在過去往往只看重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卻忘了另一個重要的部分──肌肉。
肌少症 非不可逆
肌肉是人類在老化過程中質量喪失最多的部分,從20歲到70歲足足可能喪失達40%;從30歲起到70歲之間,每10年平均約掉6%;60歲之後,肌肉量每年下降1.4到2.5%,隨著年齡增加,肌肉的流失速度越快。近年來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肌少症(Sarcopenia),顧名思義就是肌肉減少的意思,而在這裡所指的減少包括質量與力量兩方面的下降。
肌肉是一個動態平衡的器官,每天都有新的肌肉纖維合成,也有肌肉纖維被分解。肌肉的製造需要有充分的蛋白質與抗重力的運動,而疾病的因素與活動量減少均會加速肌肉的流失。
老化過程當中「身體組成」的改變,是「脂肪越來越多,肌肉越來越少」,以至於表面上看起來,覺得體重沒什麼變,可是身體的活動能力、肌耐力跟心肺功能,其實是在退化,肌肉的力量不足,也加重了骨頭、關節的負擔,造成經常莫名的腰痠背痛。
整體而言,若肌肉流失的量比合成的量多,就容易造成肌肉質量的流失,進而減少肌肉的力量,人就會顯得無力、疲倦、姿態不穩,甚至於容易跌倒與增加住院和死亡的機會。值得慶幸的是,與其他器官老化的不同之處,在於肌少症是有機會透過妥善的介入而獲得改善,只要肌肉的質量與力量能夠提升,老年人那種老態龍鍾、倦怠無力的現象也就可以獲得改善。(更多相關內容盡在《最高肌密》大塊文化出版。)
▲老化過程當中「身體組成」的改變,是「脂肪越來越多,肌肉越來越少」,雖然表面上看來體重沒什麼變化,但身體的活動能力、肌耐力跟心肺功能,其實是在退化。(圖片取自/《最高肌密》大塊文化出版)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