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打針麻醉過敏 體外檢驗技術有效預防

2191
【NOW健康 李逸華/台北報導】
吃藥打針麻醉過敏 體外檢驗技術有效預防
▲ 藥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anaphylasix)十分常見,於急診、住院或開刀麻醉給藥時發生,病程來勢洶洶,通常在使用藥物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呼吸窘迫、休克、胸悶等現象,嚴重會致死。(圖/ingimage)
 民眾生病求醫,吃藥打針式常見的治療方式,但如果身體對藥物過敏卻疏忽未注意,可能導致嚴重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及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表示,現在已有一種進步的體外檢驗技術,能幫助醫師在治療時避開對病患危險的藥物,有效降低民眾藥物過敏的風險。

 日前一名骨科醫師疏忽記載病患所過敏的藥物,導致患者嚴重過敏性休克,不治死亡,醫師因此遭到起訴。另一位59歲的口腔癌患者於去年底第一次開刀時突然因心跳停止,手術緊急暫停進行急救,雖然疑似麻醉藥物引起,卻無法確認是何種藥物,手術進度因此中止。

 藥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anaphylasix)十分常見,於急診、住院或開刀麻醉給藥時發生,病程來勢洶洶,通常在使用藥物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呼吸窘迫、休克、胸悶等現象,嚴重會致死。

 這種「全身型過敏性休克反應」 是一種由再次接觸過敏原引起的立即型免疫反應,經由免疫球蛋白IgE 媒介。 常見的相關藥物是盤尼西林類與頭孢子菌類抗生素類抗生素,非類固醇的止痛消炎藥,肌肉神經阻斷劑等。

 另一類「類全身型過敏性反應」是一種由藥物直接引發的反應,可以在第一次接觸時便引起反應,與免疫球蛋白IgE的釋放無關,但產生的臨床表徵與前者類似,常見的原因是放射顯影劑及非類固醇的止痛消炎藥。

 處理藥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時,除了緊急停止使用懷疑誘發的藥物,同時應預防再一次的接觸同一種或同一類的藥物,病友必須將過敏資料攜帶在身,隨時提醒新的醫師自己的藥物過敏史。但很多病患用藥複雜,甚至一次服用超過十種以上的藥物,要鑑定何種藥物引起過敏十分困難。

 所幸目前利用體外檢驗技術可以輔助判斷過敏藥物。例如過敏性休克是屬於第一型(快速型)的過敏反應,可以利用肥胖細胞或嗜鹼性白血球與藥物反應的方法測驗其特異性的活化分子或抗體,幫助臨床醫師或麻醉科醫師避開對病患危險的藥物。

 若是屬於延遲型的過敏反應,包括紅疹型藥疹到會致命的史帝文強生症,可利用體外淋巴球活化試驗檢驗是何種的藥物所引起的過敏反應。此外,皮膚藥物貼膚試驗及基因檢測也能在用藥前協助事先篩檢。利用體外檢驗技術,已成功幫助許多藥物過敏病患確認引發過敏藥物,安全完成第二次的麻醉與手術,為藥物過敏病患疾病治療增加更多一層保障。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