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點關心 幫助長者揮別老人憂鬱症

2277
【NOW健康 趙欣/台北報導】
多一點關心 幫助長者揮別老人憂鬱症
▲ 尤其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指出,台灣65歲以上人口是自殺最高的族群,因此家人必須從生理及心理兩方面,多多關心身邊長者。(圖/ingimage)
 台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10%,當中約有兩成有憂鬱症的問題,需要照顧者及家人多多關心,適時提出協助,否則可能會對家庭及社會衍生出其他狀況。

 老人憂鬱症的主要症狀跟一般憂鬱症差不多,但是老人可能比較不會表達情緒,所以在表達症狀方面有比較多身體化的症狀,不會去抱怨心情不好。精神科醫師林佳琪表示,如果家中長者經常身體不舒服的問題,協助就醫後卻發現都只是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就要開始觀察老人家是否有情緒低落的問題,才會導致身體症狀比較明顯,因為通常年輕人比較能夠明確表達情緒狀況,老人可能會透過身體化症狀來表現。

 尤其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指出,台灣65歲以上人口是自殺最高的族群,因此家人必須從生理及心理兩方面,多多關心身邊長者。醫師表示,如果老人家可以表達情緒,當然是最好的參考,不過許多老人都會透過其他方式來表達,諸如出現比較多身體上的抱怨,再加上有睡眠障礙等問題,以及食慾變差、變得退縮不喜歡出門、容易生氣、人變得焦慮不安、言談中表達比較多負面的言話,都是初步判斷的參考依據。

 雖然老化會導致記憶力衰退,不過如果發現老人記憶力比較差時,要先注意是否有憂鬱症的可能,林佳琪醫師指出,老人出現心情不好、認知功能退化,原本會出門活動,後來卻變得獨自在家中悶悶不樂,不少家人不以為意,以為只是活動力和記憶力退化,卻沒發現已經是老人憂鬱症。

 現代社會,白天家人大都出門,只剩老人獨自在家,如果對老人憂鬱症不是這麼清楚,可能造成老人家陷入情緒深淵,因此一旦家人發現相關狀況要盡早處理,如果是獨居,家人應該在定期拜訪,且要注意老人家是否不願意出門,或是溝通方式退化。

 老人憂鬱症的治療上以藥物為主,部分醫院也會有針對老人的團體治療,可以幫助得到老人憂鬱症的長者改善症狀,改善老人家溝通及認知功能上的問題。服用藥物對於改善初期症狀很有效,精神科醫師會先透過藥物讓老人家走出深層憂鬱的狀況,然後鼓勵多運動,改善跟家人溝通的技巧,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一般服藥之後六到八週後,症狀會獲得緩解,症狀穩定之後還是要繼續服藥半年,提醒大家,只要對周遭的長者多付出一點觀察或關心,及早發現老人憂鬱症進行治療,老人家就能擁有安詳快樂的晚年。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