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別拖 把握治療黃金期

4279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別拖 把握治療黃金期
▲鄧媽媽代表小朋友接受理事長頒獎

家中如果有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行為過動如愛打架,以及容易衝動等行為時,小心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一名鄧小弟弟從幼稚園起就被園長抱怨規矩差、慢半拍。小學一二年級時,功課拖拉寫不完,到了三年級,會出言頂撞老師。五年級時更拿鋼杯把同學的頭打破,老師建議媽媽帶孩子到兒童心智科就醫,終於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於是開始治療,想不到一拖長達七年,才獲得正確治療。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日前調查發現,超過五成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後,拖上一年才就醫,甚至有家長從懷疑到就醫總共花了12年。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就醫,當醫師建議用藥時,仍有一半的家長遲疑用藥至少六個月以上,有家長表示,光決定用藥,就考慮了4年半。為什麼這麼擔心?就是怕藥物副作用。

 一項研究指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在七歲時,症狀侷限於單純的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以及低自尊;但不處理拖延到十一歲時,症狀就變成混亂行為、學習障礙、以及社交技巧問題;若持續不治療到十三歲甚至拖到成年,症狀演變更複雜:對立反抗、挑戰權威、品行混亂、學習障礙、甚至出現退學、犯罪、成癮等狀況。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張學岺醫師說明,許多家長擔心藥物傷身,認為能不要用藥就不要用。但是事實上,藥物的副作用影響程度有限。一份報告整理多個從1995年起,有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作為治療的臨床試驗,如短效藥物利他能、或長效藥物專思達,發現副作用通常輕微且可以透過劑量調整控制。以體重減輕來說,臨床上醫師會透過暑寒假、週末暫時停藥,來調整孩子的食慾,而嚴重的副作用更是極少發生,是相對安全的藥物。研究總結使用藥物治療的好處大於不治療。

 不治療出現的症狀會漸漸增多,增加治療的困難度。另一項分析了八個涵蓋幼兒到成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臨床試驗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者,留級、未成年懷孕、性病、拘留監禁的發生比例,都大幅超過其他人。張學岺醫師說明,這是因為注意力不足的孩童都較為衝動、不加思索、連被解雇的機率也大。因此呼籲家長,應該在症狀仍單純時介入治療,把握治療的黃金期,避免衝擊影響一生。

 張學岺醫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兒童青少年精神領域中治療效果最好的疾病,若能早期積極地以藥物合併行為療法來幫助孩子,就能讓孩子盡早開始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矯正過去不好的生活習慣。藥物還能有機會在經過一段治療的時間後,達到緩解的狀況,也就是說,已經不符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定義,或是僅有極少,或無症狀的情況。藥物以外的治療方式,仍有機會有效,但是效果都很慢,提醒家長,當嘗試的方法在兩週到一個月內沒有改善時,就應該考慮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的諮詢。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