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人體第二大器官、最大的消化腺,也是體內新陳代謝的中心站。位於腹腔右上方,重1.5公斤,高雄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蔡維倫表示,肝臟的功能多元而複雜,第一主要是進行糖的分解、貯存糖原;另外可參與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激素的代謝,也可代謝藥物;可解毒外來物質,將腸胃道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另外能分泌膽汁,肝細胞能不斷地生成膽汁酸和分泌膽汁,膽汁在消化過程中可促進脂肪在小腸內的消化和吸收。以及有吞噬、防禦機能;能製造凝血因數;還能調節血容量及水電解質平衡,以及在胚胎時期造血也是肝的功能之一。
如果不幸肝臟出了問題,以上諸多功能都會受影響,舉例來說,俗話說「肝、膽一家親!」膽汁由肝臟分泌,具消化脂肪與協助代謝膽固醇、藥物及毒素的作用,倘若肝臟出問題,造成膽汁分泌不足或滯留,不僅影響消化功能,還可能伴隨多種嚴重併發症。或是肝硬化的患者,一旦肝臟解毒功能變差後,毒素便會在體內產生不好的反應,甚至會使患者意識模糊。
最常見的肝臟疾病就是B肝,蔡維倫醫師表示,人體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如果病毒存留在肝臟和血液中,經血清檢查,可檢出血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且持續六個月以上,就稱為帶原者。帶原也分為兩種情況,一為健康帶原者,是指表面抗原六個月以上,且肝功能正常。另一為慢性B肝,是指表面e抗原陽性每1ccc病毒量大於十的五次方,另一為表面e抗原陰性,每1ccc病毒量大於十的四次方。
感染B型肝炎多數沒有症狀,需經驗血才能確定;有些會有腸胃不適、食慾不振、疲倦、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患者會出現茶色尿、黃疸。而帶原者不一定有肝炎症狀,其病情之輕重須視感染者的年齡、性別、免疫力而定。
B型肝炎的傳染,根據統計,60%來自母體垂直感染,也就是帶原的母親經由胎盤或分娩時傳染給新生兒。另外來經由皮膚、粘膜的傷口,接觸到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及體內分泌物,或輸入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及血液成份,或經由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針頭、注射筒、手術、針灸、紋眉等器械感染。無論是B肝帶原者或是慢性B肝患者的預防方式,可以說都一樣,除了避免上述的危險的傳染途徑,注射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自從民國七十三年開始注射B肝疫苗之後,二十歲前的年輕人B肝的帶原率已經降低到1%至2%,比較早期無疫苗接種而感染的帶原率高達15%來相較,已經有天壤之別。
至於用藥物治療部份,蔡維倫醫師表示,健康帶原者不主張一定要積極治療,除非有家族史或肝組織切片有纖維化,才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如果為慢性B肝患者的GPT肝功能指數超過正常值兩倍以上,而肝功能異常者,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目前健保局針對B肝患者已列有標準治療準則,透過長期的治療與定期的追蹤檢查,將可抑制B肝病毒活化,進而達到保肝顧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