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高齡化社會發展,白內障是目前常見的眼疾之一,50歲以上的長者通常是罹患白內障的高危險群;近年來3C產品普及,民眾每天花大量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導致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因用眼習慣不佳,高度近視誘發白內障的案例大幅增加。所幸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白內障手術方式進展迅速,除了傷口變小,手術時間與復原時間大幅縮短,使感染或發炎的併發症機率下降許多;但儘管白內障手術發展純熟,手術過程與結果在醫療流程上都順利,仍有部份病人反應術後眼睛異物感變明顯而認為手術失敗。
中壢双眼明眼科診所張鈞凱醫師表示,針對這類病人,細問其病史並檢查眼表後,多會發現他們在術前就有不同程度的眼表發炎症狀,例如:缺乏淚液、角膜破皮、結膜發炎等,這些發炎症狀一般統稱為「眼表疾病」,眼表的範圍包含上下眼瞼睫毛之間的眼部區域,這塊區域是眼睛面對外在環境的第一線防護,若淚液分泌不足,就可能造成乾澀、刺痛、發炎;在醫療上,通常透過給予人工淚液、抗發炎藥物治療後,病人的症狀即可改善。
什麼樣的情況會有「眼表疾病」呢?這是病人白內障術後產生不適感所須探討的問題。根據2010年美國一項眼瞼炎研究,針對100位即將進行白內障手術之病患發現,高達59%的人有眼瞼發炎反應,但絕大多數者並沒有外顯症狀或不適;這些病患多有眼表疾病而不自知,當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眼表疾病加重的機率便提高,造成眼睛不舒服,甚至影響視力恢復。
該如何避免既有的眼表疾病對白內障術後造成的負面影響,張鈞凱醫師進一步說明,輕度到中度的乾眼症,可規律補充人工淚液,搭配充足睡眠、熱敷、減少緊盯3C螢幕的時間;中度到重度的乾眼症,除了上述治療,在醫師的監控下,可加入抗發炎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Cyclosporine),甚至使用淚管塞將鼻淚管開口塞住,增加淚液滯留眼表的時間與水量。眼瞼緣發炎或是瞼板腺功能不良時,則需使用抗生素藥水、藥膏,一天至少2至4次熱敷,加強睫毛根部清潔,補充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魚油或亞麻籽油,甚至是口服抗生素治療。剛引進台灣的瞼板腺熱脈衝療法(Lipid flow),藉由加溫按摩瞼板腺,改善瞼板腺運作功能,亦是一種最新的治療輔助選擇。
張鈞凱醫師提醒民眾,「預防勝於治療」雖是老生常談卻是守護眼睛健康最重要的基礎,若能在手術前檢查出潛在的眼表疾病,經治療後再接受白內障手術,就能減少術後不適的機率與程度。眼睛不再卡卡乾澀,能夠真正享受白內障手術後帶來的清晰明亮視野,迎接嶄新的彩色世界!
▲什麼樣的情況會有「眼表疾病」呢?這是病人白內障術後產生不適感所須探討的問題。(圖/ingimage)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