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缺鐵、先天性遺傳都可能造成貧血,但鮮為人知的,腎功能衰退可能也是貧血的成因。年逾百歲的張阿嬤,從2011年起便有排尿量稀少、食欲不振、疲倦、反應遲鈍等情況,從心臟內科轉到腎臟科後,才發現阿嬤是典型的「腎性貧血」患者。
收治患者的台北慈濟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郭克林說明,張阿嬤腎臟功能萎縮情況嚴重,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是3.1mg/dL,血紅素只有8.9g/dL,低於標準值12g/dL。經由「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療3個月,提高造血能力後,血紅素上升到接近標準值的11.6g/dL,肌酸酐濃度也降到2.7mg/dL。讓阿嬤精神變好,身體症狀和生活品質都獲得明顯改善。
腎臟除了是「人體的淨水器」外,另一個重要功能便是釋放紅血球生成素,以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然而,腎性貧血的症狀沒有特異性,有些單純的腎病或是內科疾病也會有類似症狀,所以常被當成是老化現象,易被忽略,必須靠抽血檢驗才能確診。
腎性貧血患者除了會出現疲勞、食慾降低、運動能力減弱的情形,也會加速心臟功能的惡化。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指出,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貧血嚴重度與左心室肥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住院率及死亡率都有顯著相關。郭克林補充,心臟有四分之一的血會流入腎臟,如果有全身性的尿毒症,心臟也會受到攻擊。也就是說,腎臟如果不好,全身器官都會受到影響。
過去慢性腎臟病患是靠輸血來改善貧血,現今則有「紅血球生成素」幫助患者。但「紅血球生成素」並不是治療貧血的唯一方法,郭克林強調,評估病患是否有其他造成貧血的問題十分必要,像是否缺鐵、缺B12、缺葉酸,或是有發炎感染、營養不良及潛在血流失的現象等,務必要找出真正原因,才能有效治療。
最後,郭克林提醒,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的共病,不會自己好,透過治療能幫助穩定患者的血色素。當維持在標準值附近且穩定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考慮逐漸減少劑量,甚至停止施打。第3期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更要定期做血紅素監測,越晚期的病患監測需更頻繁,才能早期發現、治療。
▲張阿嬤現在每個月固定回診,身體狀況穩定。右為台北慈濟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郭克林。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