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急診醫療糾紛頻傳。台灣兒科醫學會呼籲,兒科醫糾高風險,使醫學中心小兒急診專業醫師急速流失。全台半數縣市淪為兒科急診資源艱困地區,每年約4萬5,000名病童急診時,找不到兒科急診醫師,政府應積極找出解決之道。
台灣兒科醫學會與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近期針對醫學中心、兒童醫院、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等兒科醫師訓練醫院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全台僅42%區域醫院,是由兒科醫師擔任第一線醫師診治兒科急診。其他不是由成人急診醫師取代,就是付之闕如,兒科醫師僅擔任急診會診。
沒有專業兒科急診醫師駐守第一線現場處理急救狀況,無可避免醫糾事件層出不窮。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即使有兒科醫師診治兒科急診的醫院,值急診時,卻有54%的醫師需要兼任看門診、值兒科病房,甚至產房待命,外接轉院,分身乏術,增加醫糾發生機會。
病童只有哭鬧反應,無法問診,加上身體構造異於成人,診治難度高,卻備受焦急父母誤解醫治不力。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王志祿表示,由於幼兒血管細,加上心理抗拒,以致在抽血或血管注射時需要反覆嘗試多次,這是兒科醫療的常態,卻成為最多家長指責的情況。
王志祿說,為解決兒童急診在偏鄉寡而不均的問題,曾於新竹地區三所醫院做區域聯防,輪流負責24小時急診。但因民眾不熟知輪值醫院時間,反而引起民怨。原本計畫請宜蘭羅東地區開業醫到聖母醫院輪值6:00至10:00急診,但當地醫師難配合,結果難產。
王志祿呼籲,全民支持提高醫院兒科、兒童急診給付,鼓勵兒科醫師留在醫院,並將「提升兒童急診醫師人力、能力」,納入醫院評鑑項目,一併提升兒童急診服務的質、量與全台資源平均分佈,才是治本之法。
此外,礙於兒科問診充滿不確定,兒童身體檢查不同於成人,兒童注射困難,加上兒科醫師普遍過勞傾向,社會大眾應該多加體恤兒科急診專業醫師的辛勞,不宜過份苛求。
▲王志祿呼籲,兒科急診醫師流失中,全民支持提高醫院兒科、兒童急診給付,提升兒童急診服務的質、量與全台資源平均分佈,才是治本之法。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