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的黃先生,5、6年來時常會有膿從肛門口流出來,但臀部皮膚上又未見任何傷口,曾至兩家診所就診,一家告訴他要先以抗生素治療,若未見療效便須開刀引流;另一家則告訴他,絕不能開刀,否則「肛門會壞掉,要做人工肛門」,本就害怕開刀的黃先生,聽完兩位醫師說法更是嚇得不知所措,但又不能放任病症置之不理,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中醫師羅永欽表示,像黃先生這樣的症狀,多半是因肛門膿瘍所引起,一般來說,正常人體肛門齒狀線約有8至12個肛門腺體,當這些肛門腺體受到感染、發炎,便會形成肛門膿瘍。有些膿瘍會自動破裂,或經醫師切開引流而改善,待發炎改善後,約一半的傷口會癒合完全,但也有近半的病人此時又會出現有膿血分泌物的外在開口,即一條連接肛門腺體與肛門外的發炎性管道,形成所謂的「肛門瘻管」,也就是「痔瘻」。
症狀方面,急性期時的膿瘍患者多主訴肛門疼痛,出現紅腫熱等發炎症狀;若形成痔瘻,則多主訴肛門處有膿性分泌物及肛門結節,同案例中的黃先生。羅永欽解釋,痔瘻容易反覆出現感染而化膿,或併發更嚴重複雜之肛門廔管,如果放任其反覆發作,廔管就可能會像樹枝一樣分叉,導致多處的外開口,長久下來會造成治療上的困難。
痔瘻的治療,羅永欽指出,西醫通常會給予消炎藥或是開刀治療,但須注意的是,即便是開刀治療,也不代表能一勞永逸、永不復發,且開刀治療仍有一定風險,若失敗便可能須做人工肛門。至於中醫治療痔瘻無須開刀,主要是先以器械將瘻管消毒,再將藥線置入瘻管中,約3至7天回診檢查瘻管變化,通常2周左右瘻管便會自動脫落,脫落後的傷口約再7至10天便能長出新肉、癒合康復,不會留下後遺症,也不易再復發,對於像黃先生這樣怕開刀的患者,是值得參考的治療選擇。
此外,很多人會分不清楚痔瘡與痔瘻的差別,羅永欽補充說明,痔瘡及痔瘻雖然患部都在肛門口,但痔瘡可分為內痔及外痔,內外痔的患部通常都會有痔核,外形似肉瘤,摸起來軟軟的且不會痛;至於痔瘻則為肛門旁的凸出硬塊,摸起來是硬的、會痛,且易有直腸側的內口滲透汁液到肛門側的外口,引起異臭。
羅永欽提醒,要降低膿瘍和痔瘻的發生,平時應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辣椒等);每日保持規律生活及適度運動;注意局部衛生照顧;如有肛門旁疼痛、腫塊、化膿或不適症狀時,應立即就醫,千萬別以為只是痔瘡發作而輕忽。
▲羅永欽提醒,要降低膿瘍和痔瘻的發生,平時應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辣椒等),每日保持規律生活及適度運動。(圖/ingimage)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
相關部落格
-
排便不順長期便秘嚴重恐肛裂 中醫提醒高危險群愛注意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9015裂肛廔管的患者解便時會疼痛、流血,甚至會流膿,因此對於解便心生恐懼,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容易使病情更加嚴重。就醫時常被診斷為只有裂肛而已,而未發現廔管,沒有對症下藥,只有單純吃消炎藥、擦消炎藥膏,病灶仍在,因此一直無法改善解便疼痛、出血的問題,恐造成患者生活上極大的困擾。 -
乾癬脫屑如雪花飄 中醫內外兼治化「癬」為夷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11043收治這名病患的中醫師羅永欽表示,去年10月31日徐小姐來到診間時,主述紅疹發滿全身,包括頭皮、耳朵、頸部、身體及四肢,嚴重時甚至雪花片片,每天早晨起床後脫落的皮屑可以盛滿一盤子醬油碟,讓原本皮膚白白嫩嫩又極愛漂亮的徐小姐,對於遭遇突如其來的皮膚病侵襲,簡直欲哭無淚,尤其初期治療過程暫停使用類固醇後,皮膚反彈導致紅腫脫屑更加嚴重,不僅害怕出外社交,自卑心理讓她將頸部用圍巾包得密不透風。 -
婦人有「痔」難伸35年 中醫擺脫痔瘡重獲新生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2412痔瘡發生的原因常是長期便秘、火氣大,在廁所久蹲馬桶時過度出力,導致肛門壓力增加、靜脈曲張且瘀血,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痔瘡患者常有的共同症狀包括解便疼痛、帶血,解便時出現痔瘡脫垂、肛門有搔癢感及便秘現象。 -
中醫治皮蛇遠離神經痛 內外逼出體內毒素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074中醫治療帶狀疱疹神經痛採內外兼治,患者先喝下內飛蛇飲藥酒,待10分鐘後拍打刺激位於上半身手肘內側的尺澤和曲澤穴,以及下半身膝蓋內側的委中穴,慢慢逼出潛藏體內神經節的內飛蛇神經病毒,再搭配每天服用清熱解毒的中藥方劑,幫助徹底排出體內神經毒素,通常治療第1次就會有明顯改善。1個療程約3次治療,多可復原,但仍需視患者本身免疫抵抗力而定,該名老先生因年長、抵抗力較差,考量體力恐無法負荷,所以1個療程分為6次治療,讓體內毒素能慢慢排出,達到最佳的改善狀況。 -
企業女強人敵不過皮蛇神經痛 中醫治療擺脫病痛糾纏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8693帶狀疱疹俗稱為「皮蛇」或「飛蛇」,根據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約有13萬人感染帶狀疱疹就醫。帶狀疱疹主要是水痘病毒潛藏於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內,病毒被再度活化而引起的病症,其中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患者約僅1%至2%,病因主要源自於勞累、失眠、感冒導致身體免疫功能下降,又與年齡老化、感染或接受化療等因素有關。